卒中防治的知识误区
误区一:忽视卒中"信号",扛一扛就过去了。有的人突然出现嘴歪流涎、肢体不灵活等表现,心想没事,说不定一会儿就好了!哪知道,时间就是大脑,万万不能拖延。卒中后,拖延1分钟,脑内神经细胞死亡190万个;卒中后,拖延1小时,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变老3.6年;最为关键的是,脑细胞中的主要细胞——神经元并无再生能力,也就是说,那些细胞一旦死亡,后续任何抢救,都无法使之死而复生,这也是很多卒中患者会留有后遗症的原因。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卒中急性期救治的重要手段,然而却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请牢记"中风120"原则,1就是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就是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单侧无力下垂;0就是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卒中患者及家人不可拖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为我们的大脑和医生救治争取时间。
误区二:出院就等亍卒中"好"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要谨防卒中"卷土重来",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门诊患者中每5个就有2人为复发患者。卒中一旦复发,病情更为凶险,所以出院后应坚持: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
误区三:输液预防卒中复发。输液不"通"血管,还有可能会给您添"堵"。预防卒中是长期的过程,短暂的输液几乎没有作用,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每年定期输液可以预防卒中。输液不当,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后果,预防卒中需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治疗。
误区四:高血压、高血脂,降下来了就停药。有些患者病情好转后就擅自减量停药,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病情好转是药物控制的结果,并非机体恢复正常。擅自减量停药可能导致血压、血脂报复性反弹,心梗脑梗风险增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可防可控但不可治愈,需长期平稳控制才能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因此,控制血压、血脂须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及降脂药物。长期坚持他汀治疗,心脑获益多,高血压患者随意减量停药,血压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会加大治疗难度,最终将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误区五:药物不良反应多,保健品更安全。保健品不是药品,不可替代药物治疗。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保健品是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
向本文作者提问

袁振武主治医师
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消化科
好评100%|接诊量48072|响应时长42分钟
擅长:本人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都能及时做出诊断及出具治疗方案,消化疾病更特长,尤其是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疣状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裂空疝,胃石,食管异物,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胃出血,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贲门癌,幽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易激综合征,痔疮,肝炎,失眠,以及体重肥胖患者有一定特长。
¥46起
问医生
#患病护理#神经内科#卒中后抑郁#梗塞前综合征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急性心肌梗死前出现的症状群,与心肌缺血有关表现为乏力、胸部适,气急、烦躁、心绞痛等以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简介心肌梗死前综合征多指急性心肌梗死前发生剧烈而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一般是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所致。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乏力、胸部适,气急、烦躁、心绞痛等。本病主要是以药物及手术治疗为主,经过积极治疗,一般症状可缓解,若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症状表现本病的典型症状是乏力、胸部适,气急、烦躁、心绞痛等。诊断依据本病主要根据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抬高或降低、T波高尖或倒置,血清心肌酶检查提示肌钙蛋白、心肌酶等指标升高,结合患者出现乏力、胸部适,气急、烦躁、心绞痛等临床表现可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心肌梗死前综合征是一种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发生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本病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经过积极治疗,一般症状可缓解,若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