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合理的饮食结构
1. 注意饮食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许多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大部分是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的。因此应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 按时进餐。胃排空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1-2个月的小婴儿吃母乳,一般间隔2-3个小时吃1次,以后随着胃容量逐渐增大,每次哺乳量增多,胃排空时间逐渐延长。到4-5个月时就会自然地形成3-4小时哺乳1次的习惯。5-6个月后随着辅食的添加,饮食也从流质过滤到半流质、固体食品,胃排空的时间也逐渐延长。1-2岁时每日可安排进食5次,2岁后可逐渐过渡到一日3次主餐,另外定时加餐。每日如此,可使进食前胃已排空,有饥饿感,食欲好,食物消化吸收也好。
3. 定位进餐。从5-6个月开始添加饭菜时,每次都让孩子坐在固定的场所和位置上,并让孩子使用独自的小碗、小勺、杯子等餐具。孩子每次坐下后,看到这些餐具便通过条件反射知道该吃东西了,就会有口唇吸吮及唾液的分泌,让孩子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4. 思想集中,心情愉快。训练孩子吃饭时要专心,不要在吃饭时跟孩子谈论与吃饭无关的话题,更不要开着电视吃饭。有的家长常在饭前或吃饭时进行批评教育,这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吃饭时孩子保持心情轻松愉快。
5. 不偏食、不挑食。从5-6个月添加饭菜时就要注意,给孩子吃的食品不要过于单一,宜多样化。1-2岁孩子的主食中,米、面、杂粮都应该有,辅食也不能只吃蛋、肉、鱼,而忽视蔬菜、水果。否则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
合理的饮食结构
相信各位宝妈们都知道“金字塔型的饮食结构”,要想拥有一好身体,就要靠健康饮食的调理,人应该在婴儿时期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饮食结构,所以,妈妈们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注意逐渐增加宝宝进食的种类,在这里妈妈们更要关注的是食物的结构,而不单单是品种。宝宝每次进食时妈妈都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不要集中在1-2类食物上,而要组合富含蛋白质(肉类、鸡蛋)、脂肪(奶类)、碳水化合物(粮食)、维生素(蔬菜、水果)的食物。另外,宝宝处于不同月龄时,所需食物的结构组成不同,整体上趋于复杂,所以妈妈们要根据宝宝所处的阶段适当进行调整:
如4-6个月的宝宝:应以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为主食,逐渐尝试添加辅食,添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要少,性状要细。
7个月-1岁的宝宝:也应该以母乳或婴儿配方奶粉为主食,添加辅食后不主动减少奶量;而且辅食中首先要考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包括婴儿米粉、稠粥或烂面条,再次基础上添加蔬菜、肉泥和(或)鸡蛋黄。由于蔬菜、水果中所含的能量极少,所以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宝宝辅食中的“主食”,至少应该占到每次喂养量的一半。辅食的性状可逐渐由细变粗。种类逐渐增多,数量逐渐增加。
另外,孩子的饮食结构在过渡到成人饮食之前,伴随着身体的发育,需要定期的进行调整,以免出现营养不良。只要宝妈们能够把握好上述几项原则,在均衡饮食(母乳、婴儿配方奶粉、婴儿营养米粉)的基础上丰富宝宝饮食即可。
向本文作者提问

冯均愿主治医师
恩施州妇幼保健院中医儿科
好评100%|接诊量18532|响应时长13分钟
擅长:中西医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及多发病如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喉炎、腹泻、乳糖不耐受、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小儿过敏性鼻炎、慢性湿疹、小儿热性惊厥等的诊治,以及新生儿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问题等。
¥19起
问医生
#儿童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