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刘莎
一、什么是精神科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真的可以改善我们的症状吗?
精神上的各种不适体验绝大多数可以归因于大脑功能的紊乱。大脑的一些信息传导通路发生故障,就像公路被阻碍一样,会导致相应的问题出现。精神科药物就如同交通警察一样,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疏通“障碍”,帮助恢复正常运转,对紊乱的大脑功能进行修复,达到缓解不适体验、调节不良情绪、改善思维模式的效果。
二、那么我们经常服用的精神科药物含激素吗?会不会有很大副作用呢?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不会损害大脑而“变傻”呢?
首先,精神科药物不含有任何激素,不属于激素类药物;其实,最伤害我们、最伤害大脑的是精神疾病本身,长期不属于正常范围的情绪体验,压抑低落、异常兴奋、过度焦虑等会大量消耗大脑的“能量”,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这对大脑的损害是毁灭性的。此时“大脑本身”已经无法“自我调整”,需要我们出手干预,改善大脑功能,而药物可以帮助改善大脑功能紊乱,减轻不适体验,恢复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事实上,一些精神科药物在服药期间的确会出现恶心、胃肠道不适,头晕、乏力,内分泌代谢异常等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都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且有其他药物替换,不必过于担心。总之,精神科药物对于患者而言没有所谓很大的副作用,更多的是它的“核心”作用。
三、那么服用药物后就都一定会好了吗?
精神药物是精神科的“得力帮手”,可以逐步帮助大脑恢复正常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生活。此时,很多患者及家属就会认为只要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就能彻底治好精神疾病。但他们可能忽视了自身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再次了解一下精神科疾病,其与别的疾病有所不同,没有特定的病因,看不见、摸不着,可是所有的不适体验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因为“矫情”,而它恰恰也是由一系列问题如个性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所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大脑无法像往常一样正常“运转”,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体验,影响日常生活。精神科大夫不是“神医”,精神科药物也并不是“神药”,在这么复杂的疾病背景下,想要通过几片小小的药物“去根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此外,病情都是处于不断波动的,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在服药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生活事件有波动,当自我感觉症状又有所加重时,不必过于担心,及时找精神科医生调整药物及剂量,在探究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那这些药物需要吃多长时间呢?感觉好转后就可以停药了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精神疾病复杂的背景下,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药疗程会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就像建造城墙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慢慢填砖垒瓦,以达到我们最终想要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急于一时。此外,每个个体的疾病状况是不同的,对治疗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因此用药也必然不会是单一刻板的模式,在服药期间也切不可产生“攀比心理”,盲目崇拜短疗程用药方案。万万不可在症状尚可得到控制、刚刚好转就迫切停药,没有进行长达数月、数年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没有建成足够坚固的城墙堡垒,所有的不适症状就像来犯的外敌一样会很快再次找上门来,因此要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复诊,打好这场“战役”。治疗过程漫长,坚持不易,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
五、那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是不是就会“赖不掉”了呢?好不容易停药后还会再次复发吗?
想要达到较好的疗效,需要维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药物治疗,那么这个药会不会就得吃一辈子了呢?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达到足够的治疗剂量和治疗疗程,症状有明显好转后,可以酌情缓慢减少用药剂量直至停药,和治疗过程一样,这个过程也切不可急躁,需要躯体逐渐适应药物的撤离,以免产生不适。精神疾病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不可避免会不断接受来自社会的冲击,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导致疾病再次复发。维持较长的治疗疗程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即使这样,还会有复发的几率,当疾病再次来犯时不必过于恐惧、不安,及时寻求帮助才是正确的方法。
了解精神科药物后,还会觉得精神科药物“很可怕”吗?重新认识后,发现它们真的是“一味良药”、“一枚利器”!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