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丁先茂

眩晕中医治法

眩晕中医治法

1.风邪上扰

症舌脉:眩晕,头身痛,发热恶寒(或恶风),鼻塞流涕,苔薄。或伴恶寒重发热轻,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伴发热重,微恶风,鼻流浊涕,咽喉红肿,口渴,汗出,溲赤,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苔薄,脉浮细;或伴身重头如裹,胸脘闷满,苔薄腻,脉濡。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
    风寒表证用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川芎、荆芥、薄荷后下、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生甘草。
  • 风热表证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金银花、连翘、淡豆豉、牛蒡子、荆芥、薄荷后下、淡竹叶、钩藤、白蒺藜、生甘草。
  • 风燥表证用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冬桑叶、苦杏仁、沙参、贝母、淡豆豉、栀子、麦冬、玄参。
  • 风湿眩晕用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蔓荆子、车前子、炙甘草。
  • 常用中成药
  • 双黄连口服液:口服,每次 20ml,每日 3 次。功用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因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头晕,头痛,发热,咳嗽,咽痛等症。
  • 羚羊感冒口服液:口服,每次 10ml,每日 3 次。功用为清热解表。可用于治疗因伤风而引起的头晕,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 柴胡口服液:口服,每次 10~20ml,每日 3 次。功用为解表退热。可用于治疗因风热而引起的头晕,头痛,发热,面赤,口干等症。

2.少阳邪郁

症舌脉:眩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苔薄,脉弦。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小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旋覆花、代赭石(先煎)、生姜、大枣、生甘草。
  • 加减
  • 若营卫不和,见发热者,去党参,加桂枝以取微汗而解肌;若素有肺寒留饮,见咳嗽者,去党参,生姜,大枣,加紫菀,干姜,炙款冬花以温肺止咳;若痰热壅肺,见痰多者,加瓜蒌,贝母以清热化痰。
  • 常用中成药
  • 柴胡口服液:口服,每次 10~20ml,每日 3 次。功用为解表退热。可用于治疗少阳邪郁引起的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等症。
  • 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每次 10~20ml,每日 3 次。功用为清利肝胆。可用于治疗少阳邪郁引起的胸胁苦满,纳少,脉弦等症。

3.肝阳上亢证

症舌脉:眩晕、头胀痛、易怒、面部潮红、目赤、口苦、少寐多梦、舌质红苔黄、脉弦。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 加减
  • 肝火偏盛,烦躁易怒、面红、口苦、目赤、咽痛明显者,加龙胆草,牡丹皮、夏枯草以清肝泄热,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兼腑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生白芍以滋补肝肾之阴;若肝阳亢极化风,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赭石入煎以镇肝息风,或用羚羊角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 常用中成药
  • 全天麻胶囊:口服,每次 2~6 粒,每日 3 次。功用为平肝,息风,止痉。可用于治疗因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痛,眩晕。
  • 天麻钩藤颗粒:口服,每次 10g,每日 3 次。功用为平肝息风,清热安神。可用于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呜眼花,震颤失眠等症。
  • 脑立清胶囊:口服,每次 3 粒,每日 2 次。功用为平肝潜阳,醒脑安神。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等症。

4.痰浊中阻

症舌脉:头晕不爽,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 方药运用
  • 常用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大枣、橘红。
  • 加减
  • 若痰郁化火,壅滞中焦,胃降失和,症见眩晕较甚,呕吐口苦频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竹茹、生姜之类以除痰降逆止呕;若水湿潴留,舌苔厚腻者,可合五苓散,使小便得利,湿从下去;若脾虚湿困,见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湿醒脾;若气郁不通阻于头窍,见耳鸣重听者,加葱白、郁金、石菖蒲、远志肉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 常用中成药
  • 眩晕宁颗粒:开水冲服,每次 8g,每日 3~4 次。功用为健脾利湿,益肝补肾。可用于痰湿中阻而引起的头昏、头晕。
  • 半夏天麻丸:口服,每次 6g,每日 2~3 次。功用为健脾祛湿,化痰息风。可用于治疗因痰湿中阻而引起的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等症。
  • 二陈丸:口服,每次 9~15g,每日 2 次。功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可用于治疗因痰浊中阻而引起的头昏,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等症。

5.气血亏虚

症舌脉: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 白,唇甲苍白,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且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 加减
  • 若气虚自汗,易于感冒者,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运脾胃,升阳举陷;若气虚湿盛,伴有泄泻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术,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炒当归以健脾化湿;若血虚较甚,面色 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紫河车粉(冲服)以益气养血;若血虚心神失养,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若阳虚失温,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枝、干姜以温中助阳;若脾肾阳虚,中焦运化无权,兼见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者,则在上方中去地黄、枸杞子、牛膝,加干姜、熟附片等以温运中阳。
  • 常用中成药
  • 黄芪注射液: 30ml 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0~14 天为 1 疗程。黄芪,性温味甘,归肺、脾经。其功用为补中益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可治疗因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目眩,气虚乏力。
  • 参芪胶囊:口服,每次 5 粒,每日 3 次。功用为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可用于治疗因气血亏虚而引起的头晕,倦怠乏力,消瘦等症。
  • 补中益气丸:口服,每次 8~10 丸,每日 3 次。功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用于治疗因气血亏虚而引起的头晕,体倦乏力,食少等症。

6.肾精不足

症舌脉: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颧红,咽干,形瘦,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河车大造丸(《活人心统》)加减。
    紫河车、龟甲先煎、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黄、麦冬、党参、茯苓。
  • 加减
  • 若肝肾精亏,症见目花、耳鸣、腰酸、眩晕持久者,可加入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鹿角胶,女贞子等以填精补髓;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若阴虚火旺,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鳖甲,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以滋阴清热;若心肾不交,症见失眠,多梦,健忘者,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若阴损及阳,肾阳虚明显,症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者,或予右归丸,或酌配巴戟天,淫羊藿,肉桂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若因阳虚水泛,症见下肢浮肿,尿少者,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消肿;若脾肾阳虚,兼见便溏,腹胀少食者,可加白术,茯苓以健脾止泻。若阴不敛阳,亢而上扰,眩晕较甚者,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另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宜久服,常服宜改用巴戟肉,淫羊藿,肉苁蓉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
  • 常用中成药
  • 肾阴虚者可选用:
    左归丸:口服,每次 8 粒,每日 3 次。功用为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等症。
  • 大补阴丸:口服,每次 6g,每日 2~3 次。功用为滋阴降火。可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等症。
  • 肾阳虚者可选用:
    右归丸:口服,每次 8 粒,每日 3 次。功用为温补肾阳,填精止遗。可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头晕,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 沙苑子颗粒:开水冲服,每次 1 袋,每日 2 次。功用为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可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头晕,腰痛,遗精早泄,带下等症。

7.瘀血内阻

症舌脉: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面有瘀点、瘀斑;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及肌肤甲错等;脉弦涩或细涩。

  • 方药运用
  • 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水蛭、北柴胡、桔梗、川牛膝、枳壳、川芎、甘草。
  • 加减
  • 若气虚身倦无力、少气自汗者,宜加黄芪,且应重用(30g 以上)以补气行血;若阳虚失于温煦,症见畏寒肢冷者,可加附子,桂枝以温经活血;若虚热内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者,可加牡丹皮,黄柏,知母,玄参,重用干地黄,去桔梗、枳壳耗津之药,以达清热养阴、祛瘀生新的目的。
  • 常用中成药
  • 苦碟子注射液: 40ml 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中,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4 天为 1 个疗程。可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所致的眩晕,头痛。
  • 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每次 10ml,每日 3 次。功用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可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所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心悸等症。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对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关注,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对称性滑膜炎改变,可致全身多处关节受累而产生畸形,比较多的是侵犯小关节,比如关节的、晨僵,久则容易出现类风湿结节,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 西医临床缺乏针对性措施,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 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等进行保守治疗目前甲氨蝶呤、艾拉莫德为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缓病情发展,当相应的,非甾体类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而甲氨蝶呤片作为免疫抑制剂,多用于癌病,加重肝肾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痹症”,主要由于外邪侵袭,使得脾肾亏虚、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所致,表现为肢体麻痹、虚实夹杂,而独活寄生汤可行气活血、祛湿止痹、补脾益肺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3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需要注意的饮食

低嘌呤膳食:一般食物或多或少都含有嘌呤,嘌呤代谢主要在肾脏,研究证实高嘌呤食物与血尿酸水平升高相关,而动物内脏和海鲜,豆制品类食品中含有较高的嘌呤,应控制食用量,少食或者避免食用,以减少外源性尿酸的生成。 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人体沉重关节主要集中在下肢双膝双髋以及双侧踝关节,如果您反复出现关节疼痛,建议您限制饮食的总能量,结合适当的运动,使能量的摄入与活动保持平稳,维持理想体重,是避免尿酸过高的重要手段。但是体重减轻应循序渐进,不可减重过快,以免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低脂肪:低脂饮食除了减少心血管意外,控制体重等优点外,对痛风的治疗也至关重要,除了食物选择上要保持低脂摄入以外,牛奶也要首选低脂或脱脂奶!有研究报道脱脂或低脂奶、酸奶可降低痛风发病风险,但全脂奶没有此益处。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以及缓解期处理

痛风急性期:痛风急性期主要是存在红肿热痛的个情况,而且大多患者出现血尿酸水平升高,因此,在急性期应严格控制嘌呤的摄入,禁食嘌呤高的食物。同时要适当限制脂肪和盐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及强烈调味料,严格禁酒;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维持饮水量在 1000-1500ml,可以口服小苏打促进尿酸盐结晶溶解并从尿液中排出。 痛风慢性期的营养治疗:对于缓解期的管理,目前尚无定论,大多继续严格控制嘌呤摄入,但不是绝对禁止,可选用含嘌呤较少的食品(嘌呤含量<75mg/100g)。可进食瘦肉类、鸡蛋、牛奶等;限制脂肪摄入,多饮水,少用盐和酱油,禁酒,坚持减肥,维持理想体重,但要防止过度饥饿。 痛风无症状期和间歇期营养治疗:无症状期和间歇期应当避免使用海鲜,豆制品,动物内脏等嘌呤含量特别高的食品。可适当进行游泳、太极、散步等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痛风发作;每日热量的摄入当与需求持平,适当运动,适当减轻体重。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