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之口腔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是真菌mdash;mdash;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Gruby(1842)从口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鹅口疮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原因

1.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为革兰氏阳性2~3m4~6m延长的芽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名假菌丝。假菌丝在结节处形成芽生孢子,有时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属均不形成真菌丝。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当于病毒的磷脂酶-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悬液注入动物静脉中可致死,因此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与疾病力有密切关系在健康带菌者中唾液含菌量低于200/ml,因此一般镜检法不能直接查见涂片中的病原体。

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点此种粘附性依靠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为细胞的表面受体而发挥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坏糖甙蛋白或相似结构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发生,这对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途径。

2.宿主的防御功能:人类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在新生婴儿(1~3个月)体内就存在,但较母体为低,6~12个月时可达到成人水平,故半岁前特别是未满月的婴儿,最易罹患口腔粘膜念珠菌病。此外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药物及其它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皮质类固醇激素(SH)的滥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SH能减弱网织内皮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抗体形成;另一方面SH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强真菌的毒性,免疫抑制剂和抗代谢药物都有上述性能因而造成了真菌繁殖扩散的条件。

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如口服四环素20天以上可有2%~3%的患者发生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和能合成维生素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的辅酶,受抑使组织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于真菌生长。

4.宿主的全身性疾病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如胸腺萎缩)接受较大量X线照射无gamma;-球蛋白血症以及影响免疫功能的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白血病等,都容易并发念珠菌病,血清铁代谢异常被认为是念珠菌病病因之一,这可能是缺铁而引起机体酶系统异常,(铁是细胞氧化还原过程的有关酶如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的组成部分)而造成免疫功能的缺陷。

内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爱狄森病脑,下垂体功能低下者均易患念珠菌病。

糖尿病病人皮肤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较高,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侵袭,亦有人认为由于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层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减弱所致。

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5.其它因素:环境因素和工作条件均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如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易于发生皮肤念珠菌病

检查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据考,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缓解方法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洗必泰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4、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缓解的方法有:

一、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因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工具的消毒。

二、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的口腔,哺乳物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

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盐酸西皮太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三、儿童在冬季以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四、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的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先讲一讲急性假膜型,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

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

口腔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成人口腔白色念珠菌也存在但不会发病,发生在六个月婴儿表现为新生儿鹅口疮,口腔粘膜或者是舌背部出现白色的假膜,擦掉之后露出红色的创面。有的婴儿可以出现低热的全身症状。也可见于义齿性口炎,由于佩戴假牙引起的真菌感染,粘膜出现粘膜红亮水肿,有的可出现白色的假膜。

局部治疗:一、2%至4%的碳酸钠溶液(小苏打溶液)漱口或擦拭创面。二、1:10万浓度的龙胆紫溶液漱口或擦拭创面。三、2%浓度的洗必泰溶液漱口或1%的洗必泰凝胶涂抹创面。全身治疗:一、制霉菌素,疗程7~10日。二、咪康唑10日疗程。三、克霉䂳。四、对于身体衰弱的免疫力下降患者,还要配合免疫治疗,如注射转移因子等。

向本文作者提问
王波·住院医师
王波住院医师不可处方
培训机构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口腔黏膜科
好评100%|接诊量1461|响应时长15分钟
擅长:主攻牙疼,口腔黏膜溃疡、疼痛等疑难杂症的诊治,对口角炎,唇炎,口臭,牙疼,磨牙,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黏膜纤维化(槟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复发性溃疡,口干综合症,扁平苔藓、溃疡性疾病、念珠菌感染性口炎,颌面部肿瘤,智齿冠周炎,各类阻生牙拔除,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根尖周炎以及根管治疗,补牙等疾病的治疗
¥15
问医生
#男性健康#女性健康#概述#口腔念珠菌病
阅读数 1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口腔黏膜感染念珠菌属致病,与免疫力低下相关表现为口干、口腔黏膜灼痛、味觉减退等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可治愈,易复发简介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口腔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使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该疾病可以治愈,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易复发[1]。症状表现[1]: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出现口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患者出现以口干、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涂片检查病原菌、分离培养、免疫学和生化检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基因诊断等,可明确诊断。疾病类型[1]: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其中念珠菌性口炎又可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是否具有传染性[1]?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1-3]?传染源/传播方式:念珠菌病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念珠菌污染的食物、水、医院等环境是本病的传染源。预防:去除医源性诱因,缩短住院时间,合理使用药物。空气滤过减少环境空气的污染,将易感者放在空气层流室或塑料帐篷中进行保护性隔离。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深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是否常见[1]?常见。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尤以新生儿最多见,躲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感染者,并且大多数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女性患者多见。常见于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念珠菌性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是否可以治愈[1]?可治愈。首先应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停用抗生素等。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是否遗传[1]?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王波·住院医师王非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