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双相障碍(一)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典型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旺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与心境低落、兴趣减少、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反复或交替发作,可伴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等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焦虑症状,也可与代谢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物质使用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共病
双相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低龄化和慢性化等特点,首次发作常在20 岁之前,终生患病率为 1.5%~6.4%。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双相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高达80%。
一、遗传和双相情感障碍
虽然研究人员还没有完全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但他们已经确定了一些风险因素。最危险的因素之一是家族病史。这种联系可能是由某些基因引起的。
根据2009年的一项综述,有亲属患有这种疾病的成年人患病风险平均增加了10倍。如果患有这种疾病的家庭成员是近亲,则患病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你比其姑母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患上这种疾病。
遗传因素约占双相情感障碍病因的60%至80%。这意味着遗传并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唯一原因。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有这种疾病的家族史,也不一定会发展成这种疾病。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双相情感障碍的其他危险因素和诱因
除了遗传因素,研究人员认为双相情感障碍还有其他风险因素。
1.大脑结构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额叶、基底节、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脑区相关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多种神经递质,包括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神经肽等功能异常与心境发作有关;细胞膜离子通路(如双相障碍患者钙离子通路存在功能改变);双相障碍患者也常出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素/性腺轴等神经内分泌异常改变。
2.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也参与了双相障碍的病理过程。
3.环境因素
压力事件常常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或开始。这可能是与工作或个人生活相关的高压力事件。突然的、重大的生活变化,例如亲人的死亡或身体上的受伤,也可能引发疾病的发作。控制生活中的压力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通常会很有帮助。
季节性因素可能引发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特别是从冬天到春天的变化,是一个强有力的触发因素。这是因为白天日照时间的快速增加会影响松果体。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抑郁和躁狂的发展。
4.其他诱因还包括大量药物或酒精滥用以及睡眠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在分娩后的一段时间内触发。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那些在生物学上就有这种倾向的女性身上。然而,妊娠本身通常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根本原因。
向本文作者提问

高燕主治医师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
好评100%|接诊量1383|响应时长24分钟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对轻症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及治疗。
¥49起
问医生
#概述#病因#精神心理科#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
阅读数 2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躁狂、情绪高亢、抑郁低落、悲观狂躁发作、抑郁发作可以治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行简介双相障碍是一种狂躁表现与抑郁表现并存,并交替发作的精神疾病。发病年龄限,男女比例几乎相同;其病因还未完全明了,但是目前明确了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对双相障碍的产生存在明显的影响,并且因素间的互相作用会导致病情的发展。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狂躁发作与抑郁发作并存,狂躁发作时表现为典型“三高”:患者的情绪异常高涨、意志活动的增多、思维异常奔放;抑郁发作时表现为典型“三低”:悲观并且有厌世的倾向、情绪异常的低落、意志活动的减退。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狂躁发作、抑郁发作交替出现,同时间歇期正常,以及部分相关的量表测定,包括抑郁症的量表或者是轻躁狂症状量表,来了解患者的整体的精神状况。双相障碍有哪些类型?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依据症状表现,将双相障碍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双相及相关障碍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目前的治疗方案有: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果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慢性加重出现自残自杀伤人,幻听幻觉等精神障碍表现。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