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以来,新冠疫情再次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恐惧和焦虑的情绪笼罩着人们。短时间内,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新冠病毒疫情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人出现了失眠症状,甚至原有失眠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国外媒体甚至出现了“新冠失眠”(Coronasomnia)一词,来形容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失眠症状,包括抑郁、焦虑或压力等。
大规模的传染病带来了生存的威胁,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距离的扩大,经济负担的加重,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睡眠的变化是最容易被察觉的,它能够反映出最近的心理状态。
在防疫的日子里,如何才能保证一夜好眠呢?我们可以从影响睡眠的三大系统入手,即恒定系统、生理时钟系统和清醒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握好“定量、定时、放轻松”的睡眠原则。
- 定量:累积睡眠驱力,减少白天小睡。
由于居家防疫,许多人变得懒散,活动量下降,加上不时地补觉,导致无法积累足够的睡眠驱力(即嗜睡的感觉),晚上就容易失眠。
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大约是固定的,睡得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平衡的状态。建议成年人每天保持7-9小时的睡眠。记得安排白天活动,增加活动量,如做家务、整理房间、运动等,避免长时间小睡,才能积累足够的嗜睡感,帮助晚上入睡。
- 定时:固定作息,白天照光。
居家办公或远程上课时,不需要早起赶着上班或上课,舍不得放下手机和电脑,容易晚睡或报复性熬夜,从而变成夜猫子的作息。如果能养成规律的睡眠作息最好,如果难以实现,可以尝试固定早上起床时间,以稳定生理时钟。
光线是调节内在生理时钟的得力助手,提醒着身体何时该醒、何时该睡。居家防疫期间,减少了接触阳光的机会,白天时可以将窗帘拉开,让阳光照进室内,待在能接触到阳光的地方活动,让生理时钟能够稳定运作。
- 放轻松:安放焦虑不安的心。
在疫情严峻的时刻,人们的心情容易变得紧张、焦虑和沮丧。此时,情绪和压力系统正在运作,使身体和大脑处于备战状态,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威胁。但晚上将焦虑不安的情绪带到床上,会使清醒系统过于活跃,难以入睡。
有意识地选择观看的新闻,避免信息过载,引发更多的焦虑和恐慌。睡前预留放松时间,进行静态活动,如练习放松训练(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法、自我暗示法)、花15分钟写下烦恼笔记等。把担心暂时放下,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