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与湿气重
脾在五行学说属土,在八卦中属坤卦,在九宫中属中宫,脾在病理生理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需要脾来协助完成。
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就是说明了脾的重要性,人出生以后主要靠脾胃的消化吸收,获取营养物质,运送输布到全身,维持生命的延续,所以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患者脾胃虚弱时,运化水液的功能减弱,这些水液留在身体里,不能被代谢,就会形成痰或者湿。
患者出现痰或者湿,多是因自身脾胃虚弱所导致,会对身体水液代谢造成影响,致使机体出现痰湿。健脾和胃,保护好脾胃,才能是减少痰湿产生,才能祛湿。
脾虚湿气重,治疗大多是用参苓白术丸、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药物,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时间可以用山药、薏米、红豆、陈皮、荷叶、芡实、莲子等煮粥吃,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注意日常起居,少熬夜、少吃生冷食物、少吃寒凉性食物、饮食规律清淡、适当活动,运动可以促进脾的运化功能。
向本文作者提问

李守霞副主任医师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职工医院中医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35282|响应时长25分钟
擅长:肾虚(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失眠(不寐、入睡难、无睡意、不易入睡、健忘、多梦、心肾不交、益肾宁神、补血养神、安神定志、健脑安神、滋阴安神、重镇安神、养血安神、益气安神)、多梦、焦虑、抑郁等,针灸中药治疗颈、肩、腰、腿疼,手足麻木,面瘫(瘫痪、神经性面瘫),中风后遗(头皮麻木、休克、记忆障碍、意识障碍、芳香开窍、化痰开窍);胃肠疾病:胃痛(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病、胃脘痛、痞满、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纳呆、脾阳虚、胃阴虚、脾阴虚、脾气虚、心脾两虚、升清降浊、养胃生津、滋补脾胃、温胃散寒、温中和胃、滋阴益胃、消食导滞、消食止痛、化痰消食、温胃化饮),呕吐(神经性呕吐、干呕、胃火旺、上吐下泻、止吐、腹胀、胃气上逆、呃逆、温胃降逆、补脾益肺、温补脾胃),泄泻(腹泻、慢性腹泻、拉肚子、久泄不止、水泻、五更泄、脾虚泄泻、大便溏薄、内湿、湿热下注、大肠湿热、止泻、补脾止泻、涩肠止泻、散寒止泻、升阳益胃、温补脾阳),痢疾(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清肠止泻),便秘(慢性便秘、排便无力、滋阴通便、口臭、脾虚、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寒、湿阻、大便腥臭、补益脾肾)等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热感冒、热伤风、流感、夏季感冒、时行感冒(禽流感)、鼻塞、咽喉痛、风热犯肺、滋阴、止咳祛痰、利咽生津、清肺润燥、温肺散寒、恶风、补益肺气、温肺化痰),咳嗽(百日咳、肺热咳嗽、慢性咳嗽、肾咳、热咳、虚寒咳嗽、寒饮咳嗽、气喘、咳痰、止咳、肺热、发热、肺气虚(补气祛痰)、风温、痰饮(温肺化饮)、恶寒、痰热(痰火、清热化痰)、痰臭、肝火犯肺(解郁化痰)、止咳祛痰、化痰、宣肺化痰、生津润燥、温化寒痰、燥湿化痰、理气化痰),哮喘(过敏性哮喘),大叶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衣原体肺炎、慢性肺炎、过敏性哮喘、SARS、COPD、ARDS、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性支气管炎、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宣肺化痰、化痰平喘、滋阴清肺),中医养生指导、减肥美容,治疗湿气重(湿阻、下焦湿热、身热不扬、温热、神倦、潮热、祛湿消肿、温阳祛湿、利湿、化湿降浊、清热导滞)。
¥32起
问医生
#中医科#中医治疗#脾虚
阅读数 12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