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公筷公勺,无“幽”无虑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内的微需氧型革兰阴性杆菌,是人类最为普遍的细菌感染,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感染率为48.5%,亚洲平均感染率为54.7%,我国平均感染率为55.8%。
幽门螺杆菌对人体有啥危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恶性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几乎无一例外的会发生胃黏膜炎症,约10%的患者会发生消化不良,15%-20%的患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约1%的患者最终会发生胃癌。全球已有多项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明显降低感染者胃癌的发生风险,并能降低胃癌患者一级亲属胃癌的发生风险。胃炎到胃癌的演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阶段,从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一般至少得10至20年,只要引起足够重视,完全有足够时间预防胃癌的发生。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
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传染性很强,属于经口传播疾病,人类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主要经过“口-口”(共有餐具、水杯)、“粪-口”(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胃-口”(胃里反流到口腔)途径传播,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疫情当前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公筷公勺制迅速成为热词。公筷公勺制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进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幽门螺杆菌、新冠病毒性肺炎及其他食源性疾病的传播。二是减少浪费,文明餐饮。
公筷公勺,无“幽”无虑
据检测,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每双筷子上大约存在1600-3100个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等途径传染,因此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和传染。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预防感染:
(1)提倡分餐制,聚餐时公筷公勺,每餐过后及时清洗餐具,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3)勤洗手,避免幽门螺杆菌从手传入口中;
(4)避免口口喂养幼儿及使用手送食物;
(5)严格刷牙,定期更换牙刷,注意口腔卫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向本文作者提问

周本刚主治医师
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55|响应时长168分钟
擅长: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
¥55起
问医生
#出行#感染内科#幽门螺杆菌感染
阅读数 3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有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粪-口传播通过规范药物治疗,基本可以治愈简介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是指幽门螺杆菌从口腔进入人体后,植入胃上皮,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导致持久或终身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部位主要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与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消化良症状,通过四联疗法(包括铋剂+PPI+两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治疗,多预后良好。症状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可症状,或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消化良症状。诊断依据: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阳性、呼气试验阳性、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组织学检测阳性,符合任一种情况,均可确诊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哪些类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本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口,胃-口,粪-口传播,亦可通过内镜传播。通过饭前、便后勤洗手,分餐制、公筷制等方式可以预防。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全世界有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我国感染率更是高达40%~90%[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通过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一般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是否遗传?会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