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肺转移

金× ×,男,54岁。鼻咽癌进行放射治疗后,常感吞咽困难。经检查,食道未见明显病变。出现干咳,时有痰。肺片示右下肺片状阴影。以后又多次复查肺片及肺CT检查均示右下肺块影,曾提示恶性肿瘤可能,但气管镜及查痰均未找见癌细胞,故以西药抗炎及长期服中药治疗。肺片报告:肺内病灶较前缩小,吸收。华东医院肺CT报告:疑肺K。目前病人继续服用中药调整至今。
初诊:经常出现吞咽困难,常感胸骨部疼痛,两肩酸楚不适,乏力,口干,鼻衄,腹胀,大便时干时溏。脉弦滑,苔白腻,舌边红。结合病史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湿阻。拟治疗原则益气养阴,理气化滞,健脾化湿。
一、基本方:经病案整理,第一阶段初诊以下列药物轮换服用;
益气养阴:黄芪15g 党参15g 生地12g 石斛30g;
理气化滞:橘叶、橘核各12g 八月札30g 枳壳9g 川厚朴9g 半夏9g 乌药12g;
健脾化湿:米仁30g 藿香、佩兰各5g 茯苓15g 山楂15g 炒谷芽、麦芽各15g 白术10g
二、加减法:
腹胀加木香5g 沉香曲12g;腹泻加川黄连3g 干姜9g; 胸部闷痛加全瓜蒌12g 杏仁9g 腊梅花6g;出血加茜草30g 茅根、芦根各15g
服用上药2月后,吞咽困难、胸骨部疼痛症状消失,上药继续服用。
复诊,患者因干咳,时有痰,曾在外院摄肺片示右下肺片状阴影。曾予抗炎治疗,肺内块影未见消退。肺CT报告右下肺块影。复查肺片示右下肺病灶较前增大,疑恶性肿瘤可能。做气管镜及痰找癌细胞均为阴性。故病人一直服中药治疗。肺片提示:右下肺病灶较前缩小,吸收。
复诊,干咳,胸闷,腰酸,耳鸣,下肢肿,脉细数,舌苔薄黄,舌质红。辨证:气阴两虚,邪毒内结。仍宜益气养阴,清肺散结。
处方:太子参30g 黄芪15g 生地30g 石斛30g 天花粉30g 杏仁30g 天冬10g 八月札10g 白毛夏枯草10g 鳖甲30g 蜂房15g 冰球子15g 枳壳10g 川厚朴10g 米仁12g 车前子15g 赤小豆30g 山茱萸肉10
上述中药,病情基本稳定。CT报告:肺癌可疑。病人继续服中药及中成药调治至今。
复诊,患者一般情况尚和,诉头晕,腰痛。苔薄白,继服中药治之。
按:本例坚持服中药治疗,鼻咽部病情稳定。曾因吞咽困难,胸骨部疼痛,干咳,胸闷等症,疑为肿瘤病变。肺片及CT检查均提示右下肺病变,肿瘤可能。而患者因鼻咽癌放疗后,气阴两虚,津液亏损,脾虚气滞,而湿浊内蕴,邪毒内结,治疗始终以益气养阴为主,黄芪、党参、生地、石斛,配以健脾理气的白术、米仁、茯苓、八月札、橘叶、橘核等。清化肺邪用杏仁、半夏、白毛夏枯草、蜂房。另鳖甲、冰球子、蜂房均有软坚散结,抗肿瘤消除肿块作用一按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癌的能力,消除毒邪,从而达到巩固疗效,限制肿瘤扩散的效果。
向本文作者提问
樊继波·主治医师
樊继波主治医师三甲可处方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好评95%|接诊量42|响应时长37分钟
擅长:擅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诊治。
¥69
问医生
#概述#预防#耳鼻喉头颈外科#肿瘤科#中医治疗#鼻咽交搭跨越的恶性肿瘤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发生于鼻咽部黏膜的恶性肿瘤,我国高发可有鼻部、耳部、眼部症状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早期放射治疗可治愈,及早发现和治疗很关键简介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头颈部恶性肿瘤之首。鼻咽癌与遗传、病毒及环境因素等有关。鼻咽癌常见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偏头痛、面部麻木、视力下降、进食呛咳等。鼻咽癌早期可通过放疗治愈,中晚期需要进行综合治疗,但有复发和远处转移可能。症状表现:鼻咽癌常见症状有涕中带血、鼻塞、耳鸣、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偏头痛、面部麻木、视力下降、进食呛咳等。诊断依据:鼻咽癌依据病史、鼻咽部所见和活检可明确诊断。鼻咽癌有哪些类型?1.根据病灶形态可分为:结节型溃疡型黏膜下浸润型2.根据病理类型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显示: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为世界鼻咽癌高发区,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高发年龄段为40~50岁[1]。是否可以治愈?早期鼻咽癌可治愈。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80%左右[1],早期鼻咽癌可通过放疗得到治愈,中晚期的鼻咽癌通过综合治疗,通常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仍有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可能。若及时治疗,病变进展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否遗传?会。鼻咽癌发病具有种族及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和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否医保范围?是
樊继波·主治医师臧洪瑞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