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糖尿病患者中,有21.4%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只有15.3%的人表示知晓自己为糖尿病前期。一项针对77107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大型队列研究报告称,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提高和BMI的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近日,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布了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筛查的建议声明,刊登在著名期刊《JAMA》杂志上。声明指出,35-70岁超重或肥胖人群应该进行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筛查,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本项建议适用于35-70岁的超重或肥胖且无糖尿病症状的非妊娠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分别为BMI≥25kg/m2和BMI≥30kg/m2。
风险评估
超重和肥胖是成人发生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史以及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不同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异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发生风险还与社会经济地位、饮食环境和身体环境等社会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个体,临床医生应考虑更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筛查手段
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测量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或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进行检测。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水平≥6.99mmol/L,HbA1c水平≥6.5%,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空腹血糖水平为5.55-6.94mmol/L,HbA1c水平为5.7%-6.4%,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为7.77-11.04mmol/L。
HbA1c是衡量长期血糖水平的指标,不受应激或疾病引起的血糖水平急剧变化的影响。由于HbA1c测量不需要空腹,比空腹血糖水平或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更加方便。相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更加容易测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摄入75g口服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测量血糖浓度。 在开始治疗干预前,应通过重复检查明确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的诊断。
筛查间期
对于初始血糖检查结果正常的成人,最佳筛查间隔的证据有限。队列研究和模型研究表明,对于血糖水平正常的成人, 每3年进行筛查一次比较合理。
预防性干预
USPSTF指南指出:改善饮食方案、体力活动或两者兼有的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二甲双胍已被证明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糖尿病方面有效。不过,美国FDA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该适应证。
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方面比二甲双胍更加有效。除了预防进展为糖尿病外,生活方式干预对体重、血压和血脂水平也存在有益影响。二甲双胍对体重有益,但不会影响血压,也不会持续改善血脂水平。
早期筛查和治疗的益处
筛查的影响
2项随机临床试验评估了糖尿病筛查对健康结局的影响,即ADDITION-Cambridge研究(n=20184)和Ely研究(n=4936)。大约10年随访后,这两项试验均没有发现筛查相比未筛查可降低全因死亡或特异性死亡,原因可能是随访时间太短而无法检测到对健康结局的影响。两项试验均未发现筛查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心血管事件、生活质量、肾病或神经病变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这些结局的数据收集仅限于少数试验参与者。
筛查出的2型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措施对结局的影响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ADDITION-Europe)评估了对筛查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试验表明,5-10年随访期间,旨在控制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的强化多因素干预措施与常规治疗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首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慢性肾病、视力障碍或神经病变的风险方面没有差异。该试验的随访时间可能太短,无法检测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38项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采取行为或药物干预的试验报告了健康结局。总体而言,试验发现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疾病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生活质量评分没有差异或只有轻微改善,可能不具有临床意义。 大多数试验的随访时间可能太短而无法检测到对健康结局的影响。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表明,23年和30年随访时,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在20年随访时并未发现风险显著降低。
新发2型糖尿病采取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和其他2项研究报告了新诊断糖尿病后干预措施对健康结局的影响。UKPDS发现,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可以改善20年时的全因死亡率、糖尿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但在较短的随访期间内没有发现改善。即 强化血糖控制与20年随访时的全因死亡、糖尿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相关。对于超重患者,二甲双胍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10年随访时的全因死亡率,糖尿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并且在随后的10年随访中持续获益。
其他2项研究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全因死亡率和心肌梗死风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这些研究受到随访时间短、研究规模小的限制。DESMOND试验发现,在1年和3年的随访期间,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另一项试验(n=150)发现,在7年的随访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糖尿病前期采取干预措施对糖尿病进展的影响
23项试验对比了生活方式干预与对照在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方面的作用。对23项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 生活方式干预与糖尿病进展减少相关。事后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在所有亚组中均有效,治疗效果没有因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或BMI而有所不同。
15试验评估了药物干预在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方面的作用。对于二甲双胍,针对3项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二甲双胍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相关。分析显示,BMI对上述相关性有显著影响,BMI更高的人,二甲双胍带来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更大,例如,BMI≥35的人,糖尿病发病率可降低53%;BMI为22到30的人,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
参考文献:
JAMA. 2021;326(8):736-74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肖靖,2009-2012年就读于301医院内分泌学硕士,2012年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

文章 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牛奶?


家庭医疗小助手
文章 月经期间是否适合食用山竹?


健康驿站
文章 如何通过饮食控制糖尿病?


健康驿站
文章 胰腺癌的主要发病原因有哪些?


老年健康守护者
文章 糖尿病人每月注射胰岛素的花费是多少?


远程医疗新视界
文章 糖尿病患者如何缓解便秘?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肺结核治愈后是否会复发?


康复之路
文章 什么是酸中毒?


癌症防治先锋
文章 胰岛素泵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医疗新知速递
文章 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医疗数据守护者
我想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来治疗我的2型糖尿病。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5
我想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血糖药,尤其是二甲双胍类药物。平时有怕热的症状,想知道晚上睡觉前是否可以服用?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9
我想了解消渴病的用药情况,特别是消渴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0


于艳秋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徐萍
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师爱香
副主任医师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