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量表测试,生物标志有哪些呢?
科学家们在持续不断的研究AD在发病及进展阶段给大脑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看来,在出现记忆或其他认知问题的十年前、甚至更早,疾病就已经导致大脑发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细胞外β淀粉样斑块(β-amyloid plaques, Aβ斑)沉积和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tau)。
1984年,由美国神经语言障碍与卒中研究所(NINCDS),阿尔茨海默病与相关疾病协会(ADRDA)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了第一个AD诊断标准,即NINCDS-ADRDA标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AD的诊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此之后,相继出现至少7版有影响力的诊断标准。这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NIA-AA)对NINCDS-ADRDA标准进行修订后,发布的NIA-AA标准。2018年,《中国认知障碍与痴呆指南》推荐,临床AD诊断可依据NINCDS-ADRDA和NIA-AA进行诊断。如有条件,进行分子影像检查和脑脊液检测。
在临床实践中,还存在标本采集困难、价格昂贵等现实问题。在我国,只有少数三级甲等医院和科研机构能够完成CSFAβ42、T-tau、P-tau、淀粉样蛋白PET、tauPET及AD致病基因等检查。因此,大部分医院仍应用 NINCDS-ADRDA标准及 NIA-AA的核心症状及排除标准。
2019年,基于汉语普通话人群,田金洲教授牵头制定了符合中国人的AD诊断框架,分为由临床症状和内侧颞叶萎缩构成的临床病理学模式的AD操作标准,和由临床症状与生物标志物构成的临床生物学模式的AD操作标准,前者适用于AD痴呆的临床筛查和诊断,后者适用于AD早期临床筛查和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
随着学界对AD的研究日渐进步,全社会对它的认知不断提高,预防和诊断的方法也会更加普及和完善。然而,倘若不幸自己或家人真正被确诊患有AD,又该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不是“绝症”?当前都有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照护AD患者?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xyHMq4DyixeTvycPEpC1rw
本文内容版权归H立方研究所及作者所有,部分图片及资料来自网络,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沟通。欢迎转发收藏,为更多人助益。本文以疾病教育及科普为目的,非医疗行为,相关诊治信息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替代医生面诊。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liuyang@iadvanc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