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是流口水怎么办?

宝宝流口水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多见,他们围嘴不离身、小毛巾常备,甚至可能出现下巴潮红糜烂、 食欲也越来越差,导致父母焦虑不安!

流口水”又叫“流涎”,是指唾液不自觉从口中流出来,分为“生理性流口水” 和“病理性流口水” 。

一、“生理性流口水”无须担心

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因辅食的添加、饮食的改变,宝宝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使得唾液增多。同时由于宝宝口腔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口水流出。

6个月以后,宝宝开始萌生乳牙,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牙龈感觉神经产生机械刺激,使唾液腺分泌更多唾液。宝宝口腔较浅,吞咽反射不灵敏,不能及时将过多的唾液吞下,导致唾液在口腔内不断蓄积而外流。

二、“病理性流口水”要重视

如果宝宝超过2岁,过了乳牙生长期,仍然口水不断,家长就要重视了!

1. 脾胃问题导致流口水

《诸病源候论·滞颐论》: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 此由脾冷涎多故也。” 也就是脾胃虚寒反映到口水津液不受控从口中流出。宝宝如果脾气充足,固摄能力强,口水就会老实待在口腔中不溢出;脾气虚弱,运化作用失常,不能有效制约涎液,口水就会不知不觉的流出来。

脾气虚弱也分成两种情况,也可通过流口水的情况加以判断。宝宝流出来的口水质稀清冷,时间长,同时伴有乏力,胃口不好、舌淡或稍胖,多属于脾胃气虚;如果宝宝流出来的口水粘稠,脸和嘴巴潮红、大便干结,舌苔厚腻、有口气,多属于脾胃湿热。

2. 腮腺机械性损伤的流口水

腮腺机械性损伤导致流口水,有时大人出于对宝宝的喜爱,经常会捏压孩子面颊部,造成腮腺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唾液分泌量超过正常而流口水。

3. 口腔疾病导致的流口水

口腔疾病导致流口水,如细菌感染口腔炎、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炎、口腔黏膜充血或溃烂等……这些疾病造成的疼痛都会刺激唾液腺分泌旺盛,而导致流口水。

三、流口水怎么办?

1. 生理性流口水没影响、有好处
不但不会对宝宝造成影响,还可以保持口腔湿润,刺激味蕾,促进吞咽功能的形成;同时,帮助清洁口腔、预防龋齿。只要护理好口腔周围的皮肤,及时用柔然的毛巾擦拭口水,每天用清水清洗2-3遍,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或者用一些婴儿护肤霜,避免患上湿疹,让宝宝安然度过“流涎期”。

2. 病理性流口水,家长要注意对症治疗和预防

如减少捏压宝宝腮腺,避免腮腺机械性损伤。如果是口腔感染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而大部分宝宝流口水的关键,其实在于脾的运化问题。

如果脾胃气虚所导致,可通过益气健脾、固涎摄唾等方法进行调理。

【附】健脾止涎食疗方——益智粥

材料:益智仁5g,茯苓5g,大米30g。

做法:

1、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研为细末;

2、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服用。

3、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即可。

用量:每日早晚2次,趁热服用,连服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适用年龄:3岁以上宝宝辨证服用。

如果是由于脾胃湿热导致流口水 可通过清泻脾热进行调理 比如控制宝宝饮食 配合儿童食疗助消化。

向本文作者提问
贺已知·健康管理师
贺已知健康管理师不可处方
其他医院健康管理科
擅长: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儿童身高管理,中医儿童食疗指导,营养评价,运动处方,中医养生指导,生殖健康咨询,产后康复指导等。【关键词】:长高,身高,近视,视力,食疗,儿童食疗,运动处方,减肥,营养,运动,月子,产后康复,生殖健康,私密,养生,中医养生,保健,调理。
问医生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