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汤浡

他们笑着想自杀 -----微笑抑郁症

他们笑着想自杀 -----微笑抑郁症
 
“为什么我这么有趣呢?因为我死过很多回,才知道生的意义。”这是女名星热依扎的一条微博中的内容,为什么她说自己“死过很多回”,因为她患上了重度抑郁。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她那么阳光、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抑郁症患者往往很崩溃、蓬头垢面、狼狈不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笑着,看上去活泼开朗,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甚至可能在他们对你微笑着的同时,心理却在盘算着下一秒怎么自杀。这时一种非典型抑郁“微笑抑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一件真实的案例
 
上个月夜班的时候,我接待了一名特殊的患者。为什么说她特殊呢?因为妆容精致她时笑着给我看了她的胳膊,手臂上一道道自杀时留下的疤痕,像一条条蜈蚣一般趴在她的手臂上,“医生我好像得抑郁症了”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问:“最近发生什么事了吗?能和我谈一谈吗?”
 
答:“医生,我想死,无时无刻都在想死;我很痛苦,每分每秒都很痛苦。”(她仍然笑着对我说)
 
问:“能具体谈谈吗?”
 
答:“你是不是想说,我看起来并不像抑郁症的患者?但是我真的很痛苦,每天都开心不来;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也不喜欢了;我疯狂的看喜剧片,可我一点也体会不到快乐,甚至还很烦;心烦,坐卧不安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活着也只会拖累家里人;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了......”
 
问:“您这种情绪早上重,还是晚上重?”
 
答:“早上,一睁眼睛我就想这一天我该怎么办?这么痛苦我该怎么熬?晚上会好一些,呼!今天可算是过去了......”(晨重暮轻)
 
问:“你把自己打扮的一丝不苟,每天微笑着面对其她人,是不想给其她人添麻烦,不像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吗?”
 
答:“恩。我每天都装作我很好 ,用微笑掩饰自己,其实我的内心很孤独,我真的很痛苦,我现在是在和你说话,但我每分每秒都想着死。”

 

 
不是非要表现得痛苦,才是抑郁症
不幸的是这名用微笑掩饰自己痛苦的患者并没有入院治疗,后续我也失去了她的消息......但愿她平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约为11%,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15%的严重患者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而在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但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系统治疗。更可怕的是,约有71%受抑郁困扰的人试图隐藏自身病就是成为“微笑抑郁者”,他们往往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他们能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们很友善甚至是一个团体的存在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那么多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明星,也无法逃脱微笑抑郁的侵害。

 

 

 
微笑抑郁
 
大众和影视作品总是把抑郁症患者描述成某人感到悲伤或疲惫,但抑郁症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他们还会表现得很开心、很幽默,这就是为甚我们中很多人在默默与其抗争。
 
在2014年,临床心理学家丽塔 拉博内(Rita Labeaune)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的定义是:表现得很开心,不管在哪儿都带着微笑,但阳光的外表之下却深受各种抑郁症状困扰。微笑抑郁往往很难发觉,忍受抑郁折磨的人喜欢忽略真实的情感,把它们隐藏起来。他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抑郁,或怕被人“看扁”,不敢承认某些症状。

 

 
微笑抑郁症
“微笑抑郁”更像是一种面具。受微笑抑郁折磨的人对外界绝口不提他们的问题,常常看见他们认真工作,下班后关心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关注社会上的而大事小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维持着活跃的社交生活,甚至称为人群中的开心果。他们的生活堪称完美,带着“人生赢家”的光环,但私下里,他们不快乐,遭受恐慌、失眠和自卑,有些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微笑抑郁者特有的心理危机是他的自杀倾向。传统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一般也有自杀的念头,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实现自杀行为。而微笑抑郁者心理能量充沛,他们会计划并实施,最终完成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微笑抑郁比传统的严重抑郁症更具威胁。
 
幸运的是,微笑抑郁如果早期干预它的预后甚至比一般的抑郁障碍要好的多。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很容易从阴影中走出来。比较推荐的治疗方案还是“加州火箭”=文拉法辛胶囊+米氮平组合,但具体用药剂量,还是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躯体状态个案化用药。如果你身边有“微笑抑郁”的患者,请你积极帮助他们,劝他们主动就医,并且和他们多沟通,但不要有过激的言行,以免让患者走上绝路。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而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才是患者最需要的良药。

 

 
迎接新生
他们努力笑着,故作坚强,只是为了不给他人伤害。“我笑着不是因为我快乐,而是我不想让你难过。我笑着,也挣扎着”。抑郁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不要因为她“不像”抑郁症就忽略它。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抑郁症,别不知所以的对他们说“你就是矫情,多大点事啊,开心、乐观点就好了。”希望每一位抑郁症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帮助,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悲剧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面对疫情,请你这样来调适!

无论遭遇了什么,保持一种“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希望,是最为重要的!面对新型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普通大众难免“心慌慌”。请您这样做好个人心理调适。 典型症状1——恐慌心理 【化解】负面信息容易引起“灾难性思维”,从而造成过度焦虑感,使我们失去对局势的合理认知。至于化解。 一是要相信党和政府能带领我们战胜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做出重要指示,全国各条战线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共克时艰。 二是质疑扭曲观点的正确性。试着这样问自己:担忧的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出现疫情时,有过失控吗?以此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 三是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客观评估现实情况,并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应对。 典型症状2——无聊情绪 【化解】长期的恐惧和焦虑,会造成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功能失调。当你发现自己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时,就需要做多种方式的自我调节。 比如: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 另外,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充实自己,即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学习新技能等。在主动式休闲中,我们会产生专注忘我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不仅可以冲淡疫情带来的焦虑感,还能够提升假期生活质量,是替代外出活动的良好选择。总之,比单纯在家数大米要好多啦。 典型症状3——信息焦虑 【化解】好消息与坏消息相比,坏消息带来的情绪体验往往更为强烈。过度沉浸于信息超载,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 所以,为了避免信息超载带来的焦虑感,可以节制上网的时间,每天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且在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保持正常、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此外要阅读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不道听途说,不信谣,不传小道消息。 典型症状4——无节制排压方式 【化解】推迟满足感,虽然需要当下容纳对诱惑的渴望,却能带给我们丰厚的回报。 在疫情发生时,在家无节制享受美食,就像作为“诱惑”的一块棉花糖。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选择推迟满足感,就有可能得到获得额外的奖励:既在家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又节制饮食、加强锻炼,获得健康身体的长远回报。这才是与家人朋友享受长久的幸福之道。 希望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可以在危机中成长,继而拥有更加强大的内心,愈发热爱生活。当然,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仍不能缓解,或者越来越严重,请尽快就医或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汤浡

副主任医师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157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他们笑着想自杀 -----微笑抑郁症

“为什么我这么有趣呢?因为我死过很多回,才知道生的意义。”这是女名星热依扎的一条微博中的内容,为什么她说自己“死过很多回”,因为她患上了重度抑郁。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她那么阳光、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抑郁症患者往往很崩溃、蓬头垢面、狼狈不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笑着,看上去活泼开朗,然而他们的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甚至可能在他们对你微笑着的同时,心理却在盘算着下一秒怎么自杀。这时一种非典型抑郁“微笑抑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一件真实的案例 上个月夜班的时候,我接待了一名特殊的患者。为什么说她特殊呢?因为妆容精致她时笑着给我看了她的胳膊,手臂上一道道自杀时留下的疤痕,像一条条蜈蚣一般趴在她的手臂上,“医生我好像得抑郁症了”这是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问:“最近发生什么事了吗?能和我谈一谈吗?” 答:“医生,我想死,无时无刻都在想死;我很痛苦,每分每秒都很痛苦。”(她仍然笑着对我说) 问:“能具体谈谈吗?” 答:“你是不是想说,我看起来并不像抑郁症的患者?但是我真的很痛苦,每天都开心不来;对以前喜欢的事情也不喜欢了;我疯狂的看喜剧片,可我一点也体会不到快乐,甚至还很烦;心烦,坐卧不安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活着也只会拖累家里人;感觉人生没有希望了......” 问:“您这种情绪早上重,还是晚上重?” 答:“早上,一睁眼睛我就想这一天我该怎么办?这么痛苦我该怎么熬?晚上会好一些,呼!今天可算是过去了......”(晨重暮轻) 问:“你把自己打扮的一丝不苟,每天微笑着面对其她人,是不想给其她人添麻烦,不像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吗?” 答:“恩。我每天都装作我很好 ,用微笑掩饰自己,其实我的内心很孤独,我真的很痛苦,我现在是在和你说话,但我每分每秒都想着死。” 不是非要表现得痛苦,才是抑郁症 不幸的是这名用微笑掩饰自己痛苦的患者并没有入院治疗,后续我也失去了她的消息......但愿她平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发病率约为11%,2/3的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15%的严重患者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而在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但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系统治疗。更可怕的是,约有71%受抑郁困扰的人试图隐藏自身病就是成为“微笑抑郁者”,他们往往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他们能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们很友善甚至是一个团体的存在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那么多给人们带来欢乐的明星,也无法逃脱微笑抑郁的侵害。 微笑抑郁 大众和影视作品总是把抑郁症患者描述成某人感到悲伤或疲惫,但抑郁症并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他们还会表现得很开心、很幽默,这就是为甚我们中很多人在默默与其抗争。 在2014年,临床心理学家丽塔 拉博内(Rita Labeaune)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的定义是:表现得很开心,不管在哪儿都带着微笑,但阳光的外表之下却深受各种抑郁症状困扰。微笑抑郁往往很难发觉,忍受抑郁折磨的人喜欢忽略真实的情感,把它们隐藏起来。他们也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抑郁,或怕被人“看扁”,不敢承认某些症状。 微笑抑郁症 “微笑抑郁”更像是一种面具。受微笑抑郁折磨的人对外界绝口不提他们的问题,常常看见他们认真工作,下班后关心家庭,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关注社会上的而大事小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还维持着活跃的社交生活,甚至称为人群中的开心果。他们的生活堪称完美,带着“人生赢家”的光环,但私下里,他们不快乐,遭受恐慌、失眠和自卑,有些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微笑抑郁者特有的心理危机是他的自杀倾向。传统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一般也有自杀的念头,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实现自杀行为。而微笑抑郁者心理能量充沛,他们会计划并实施,最终完成目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微笑抑郁比传统的严重抑郁症更具威胁。 幸运的是,微笑抑郁如果早期干预它的预后甚至比一般的抑郁障碍要好的多。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很容易从阴影中走出来。比较推荐的治疗方案还是“加州火箭”=文拉法辛胶囊+米氮平组合,但具体用药剂量,还是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躯体状态个案化用药。如果你身边有“微笑抑郁”的患者,请你积极帮助他们,劝他们主动就医,并且和他们多沟通,但不要有过激的言行,以免让患者走上绝路。药物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而家人的陪伴与支持才是患者最需要的良药。 迎接新生 他们努力笑着,故作坚强,只是为了不给他人伤害。“我笑着不是因为我快乐,而是我不想让你难过。我笑着,也挣扎着”。抑郁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不要因为她“不像”抑郁症就忽略它。希望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抑郁症,别不知所以的对他们说“你就是矫情,多大点事啊,开心、乐观点就好了。”希望每一位抑郁症的患者都能及时得到帮助,让这个世界少一些悲剧发生。

汤浡

副主任医师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11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想有效治疗精神疾病,要牢记这4点

精神障碍是一种高复发性疾病,很多患者会进入“发病—治疗—复发—再治疗”的循环,而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后续治疗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它的复发呢?以下这 4 点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我们牢记的~ 1、克服病耻感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虽然“抑郁症”、“焦虑症”等名字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对这类疾病存在认识误区。有些患者认为它们代表着自己“软弱、失败”,而有些家属把它们当成是“家丑”,因为觉得丢人,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很多精神障碍患者没能及时就医,病情越来越严重。 前两天,我在一档求助类电视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原本是个漂亮阳光的女孩,在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因为工作不顺心,不久就辞职了。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她白天把自己反琐在卧室里睡觉,到下午 5 点左右才起来吃饭、打游戏,每天如此。为了避免和家人见面,她甚至连小便都拿盆在卧室里解决,体重也在一年内涨了三四十斤,妈妈无奈之下向节目组求助。 节目组在和女孩的沟通之后,带她去医院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中度抑郁症,建议她吃抗抑郁药。女孩的妈妈说,其实早在一年前有医生就给过相应的诊断,但是她认为“抑郁症=精神病”,觉得很丢人,就没让女孩吃药,结果没想到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这个女孩的故事给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病耻感是精神障碍治疗路上的绊脚石!请牢记,跟感冒、胃肠炎等疾病一样,精神障碍只是一种疾病,这没有什么可丢人的,一旦确诊,要尽快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这样我们也能早点从黑暗中走出来。 2、规范治疗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规范治疗就是要做到“足量、足疗程”。 很多家属可能会说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病人可能刚开始还会乖乖吃药,但是越往后依从性越差,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没病或者是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让他们吃药谈何容易。 别着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症下药”:对于处于恢复期的病人,我们要反复给他们强调吃药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他们能按时服药,我们还可以制定一个吃药时间表,或者给他们定个闹钟来提醒他们;对于那些因为副作用而拒绝药物的患者,我们可以请医生帮忙调整用药方案,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对医生的信任;那些各种不想吃药的患者,尤其是处于疾病急性期的患者,我们说再多可能都白搭,这时候就需要跟他们斗智斗勇了。之前有些家属留言说,他们会将药物掺在食物里,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药吃进肚里。我个人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虽然有可能会影响药效,但是与不吃药相比,还是利大于弊的。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方法不适合被害妄想症的患者,一旦被他们发现,那可能会让他们开始绝食;对于某些用药依从性较差的精神障碍患者,比如说精神分裂症,我们还可以给他们使用长效针剂。与口服药相比,长效针剂可以在体内稳定的释放药物成分,让血药浓度达到稳定。另外,长效针剂的起效时间更长,有的一个月打一次就好,有的还能做到三个月打一次,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疾病的复发率和患者的死亡率就能随之降低。 3、治疗精神障碍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目前精神障碍的治疗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无论哪种药物的有效率都是有明显个体差异的。 有数据统计,30%-50%的患者对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反应不佳;在抑郁症患者中,仅有 30%-45%的患者在足量足疗程的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下可以获得临床症状的完全缓解。 是什么影响了药物的疗效呢?除了病情、年龄等因素外,我们体内的基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前面讲过,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都是在肝脏内代谢的,它们会在肝脏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更小的颗粒,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它们的作用。但肝脏酶的多态性会因为我们体内基因的不同而不同,进而影响血药浓度,这也是为何同样的病吃的同样的药,有些病友吃着很管用,而有些病友却见不到效果的原因了。 那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那么多,怎么才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最有效的呢?除了多咨询医生的意见之外,你还可以借助基因检测这种手段,这可以减少“试错”成本,帮我们快速找到“有效药”,并制定合理的服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发布在 2018 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年会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来说,下一次药物选择如果是在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的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让治疗有效的可能性升高 30%,达到缓解的可能性升高 50%。 如果你目前使用的药物疗效不是很好,又或者是服药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妨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找到适合你的药物。 4、改善生活方式可辅助治疗精神障碍 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睡眠、饮食、运动、抽烟喝酒等,跟我们的精神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探索改变生活方式与精神障碍疾病防治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很多临床研究已经表明,饮食干预联合标准治疗可以改善精神障碍的预后。 另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体育锻炼可作为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及 ADHD 的辅助治疗手段。 好了,关于精神障碍的治疗注意事项,今天就先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欢迎在下方留言哦~

汤浡

副主任医师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

11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