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适应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心理适应

适应是一只蓝色的口罩,适应是一条了无几人的巷子,适应是消停闭门的商户,适应是出示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报告…,适应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服从,一份理解,一份力量。

  所谓心理适应就是一个人经受环境变化时,通过调整自己对此变化的看法、情绪、行为策略得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纵观“新冠疫情时间轴”,自2019年12月至今,粗算新冠肺炎已有1年又11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疫情防控持续了将近700天,疫情不走,防控不散。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人们在不确定性面前逐渐趋于平静与放松,在打乱的秩序面前趋于自觉重建并接纳新秩序,能做到允许自己在不正常刺激面前产生正常情绪。这个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主动与积极”在疫情期间显得尤为重要,主动式休闲,主动避免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主动规律饮食与睡眠,主动专注一件以前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顺势静下心来,专注一件事,运动做操、绘画写字、看书聊闲、养花种植等进而培养积极的情绪,积极的辩证思维去适应去平衡疫情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心理适应是个体心理调适与环境变化的交互过程,接纳是心理适应的开始。毋庸置疑,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人们也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将防控要求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且协和。

进化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伦理学则告诉我们“适者快乐”。也就是说适应环境的变化方能心平气和,天高地阔。积极的心态需要积极的思想认识,正确理解当下的客观事实,顺势应对,有助于身心健康。
然而,流行中有共性也有个性,面对同样的疫情,心理适应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差别,有的人冷静接受,服从安排。有的人惊慌失措,难以安定。这一部分的人原本稳定的内部定向秩序被现实打乱后出现无助体验。至于我们自己属于哪一部分的人,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心理背景,支持系统等。当你持续的感受着无助、恐惧与迷失感时,首先要遵从自己自身的适应能力和适应策略。当你主动适应并做出了努力仍无改善,那么你需要找到我们专业的救援人员。给予你帮助
 
保持积极服从和主动适应的态度

是你能为心理战“疫”

献出的最暖心的力量

​甘雪莹,应用心理学学士,

临床心理治疗工作6年,现任心理危机干预科临床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氏智力测验主试,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委委员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灾难应急心理救援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心理测量,咨询,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擅长:内观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团体治疗,绘画治疗与沙盘治疗
向本文作者提问
甘雪莹·三级心理咨询师
甘雪莹三级心理咨询师不可处方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临床心理科
擅长:心理评估,绘画治疗,沙盘治疗,放松训练,危机干预
问医生
#概述#精神心理科#未成年#成年人#与心理社会情况有关的其他特指问题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