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魏晓平

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前几天,我去楼下邻居家借鸡蛋。刚进门,紧张的气息扑面而来。
      “你写不写,已经九点了,你还不写!” “就一个作文,你拖到现在?”
“到底怎么回事!你听不见吗?”
 
        邻居大姐与老公双剑合璧,试图让孩子执行指令。可儿子,不为所动。 拿到了几个鸡蛋后,我就走了。
 

        第二天,又在小区碰到邻居大姐。 据说当晚快11点了,孩子也没写几个字。 她老公急得自己动手帮孩子写好了作文,可孩子连照着抄都拖。 她老公给惹急了,把孩子给打了一顿,拦也拦不住。

      “这孩子这么磨蹭,真让人头痛。” 她问:“整天跟催命似的,孩子一点也没变,该怎么办?”   

说起这届家长的痛点, 孩子磨蹭绝对能上榜单之首。 不少家长表示,自从当了妈,生活就像开了2倍速,孩子,是0.25倍速。

       每天从起床到睡觉,都要不断地催,急死了。

       难道是孩子天生性格有问题, 到底为什么会有拖延这回事啊?

一起来看看拖延的真相, 和相应的应对策略吧

01、大脑发育受限导致磨蹭
        针对孩子学习上的磨蹭,育儿专家田宏杰曾表示: “其实孩子上小学碰到问题是必然的, 因为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的额叶没有发展好。”
        额叶是掌管什么的? 神经的控制功能,和语言的调整功能,都在额叶。 额叶没发展好,孩子就没办法专心, 就容易兴奋和走神, 写作业时,就显得磨蹭。 所以,尊重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不苛责,很重要。
        请记得,大人眼里孩子是“磨蹭”、“胡闹”,其实孩子正在长大脑。 譬如,小孩儿蹲在那里绑鞋带,好奇地研究, 他花点时间会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把鞋带绑得更好, 这是他的乐趣与探索。 假设大人不断催促,孩子就会失去探索乐趣, 连同专注力、控制力都会被破坏掉。 这样的小孩,读小学以后爱跑神、效率低,也就不意外了。
所以请多些耐心,多鼓励和引导孩子专注过程和效率,比如说:“哇,你做事真专心!” “你拼拼图真认真!” “这次你用了10分钟,比上次快呢(提醒:3岁以后可给孩子配闹钟、沙漏玩具等时间工具了~),” 慢慢地,你就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02、 有些气质类型更容易磨蹭
        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生来气质类型不同。 有些气质类型的孩子,的确更容易磨蹭。
        拿身边认识的两个孩子为例。
一个属于打小就比较难养、规律性差的小孩。 哄睡难,吃饭难,性子散漫,缺乏时间概念, 读书、写作业少不了爸妈催催催。
        还有一个小孩倒是好养, 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慢热小孩, 他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 只是从一件事切换到另外一件事需要的时间, 总比别的孩子更长一些。 他的父母,也常为了他做事磨磨蹭蹭头疼
        如果你家娃碰巧是上述两种气质类型中的一种, 那么首先平复心态,咱得接受现实。 孩子他不是故意这样的。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读书表现能更好一点,父母的引导很重要。
譬如,父母陪孩子坚持规律的作息。 起码每天几点吃饭、几点去散步、几点读睡前故事、几点睡觉,
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仪式感。 尤其注意,哪怕放假了, 也不要一下子就放任孩子,打乱作息。 可以稍微晚起一小时左右, 但该吃饭、游戏、读书和到点关灯睡觉的步骤,不要轻易更改。 坚持给孩子输入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孩子会更有时间观念,更能适应学校生活。

03、性别差异,导致磨蹭

        很多父母会发现,男孩普遍比女孩更“没耳朵”。 做什么事情,都要催上很多遍,才可能动弹一下。 其实,这种“磨蹭”跟性别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 女孩对声音敏感,男孩对动作敏感。 所以,家有女孩,如果行为磨蹭,你可以用声音温柔提醒。比如: “宝贝,再过10分钟,我们就去洗漱了哦!” 剩余5分钟时,再提醒一次。 剩余1分钟,再提醒。 最后一次提醒的时候,走到女孩身边,带她去卫生间就好。 但是,对男孩,只是声音提醒是不够的。 你最好要有动作,再配上声音。 比如:温柔地走到男孩面前,摸摸他的脑袋,抚摸他的背, 挠挠他的小肚子,或者抱抱他, 并且要确保和他有眼神接触, 因为男孩对触觉和视觉信息更敏感。 然后再告诉孩子:再过15分钟,我们就要洗漱了哦。

       为什么给男孩的时间比给女孩的长呢?

       因为男孩大脑胼胝体体积小,连接比女孩少, 同一时间段只能做一件事,但投入度也会更高, 需要更长的启动时间,去切换到另一件事上。

04、父母要求太严,导致磨蹭
        如果说,上面几种磨蹭,是孩子能力问题, 那么接下来这几种磨蹭,则跟情绪有关。 Timothy Pychl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 家里要求比较严格的孩子,容易拖延。 拖延是孩子的一种被动攻击, 用来反抗别人对自己的控制。 正如文章开头那个邻居大姐, 她是对孩子要求比较高的家长。 我问她,儿子上初一了,你们还盯着他吗? 她说,孩子从小磨蹭,我们要一直盯着他,哪怕上初中了,也要盯着。 她不知道问题的因果关系。 从小被盯着,才会越来越磨蹭。 写作业写慢了,催; 遇到不会的,停下来思考,催...... 孩子很被动,只能用磨蹭来反抗 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自己是有那么一点主动权的。 哪怕这个反抗的行为,得到的总是打骂, 但起码我反抗了,虽然我不爽,你们更不爽。 时间久了,磨蹭就成为习惯。
我跟邻居大姐说:“试着对孩子的要求降低点。多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和信任他。” “假如他做不到呢?”大姐反问。 刚开始,他肯定做不到, 让他去承担自己做不到的自然后果就好。 这不代表父母撒手不管。 我们可以去帮孩子分析利弊。 孩子不求助时,不干预。 平时多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让他知道,自己在家里是有主动权的。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至于用“磨蹭”表达反叛。
05、 怕犯错,导致磨蹭
一朋友的孩子,15岁,很喜欢画画, 他的作品,是能达到让人惊艳的程度。 有一次,我叫他帮我画个简笔画, 以为很快就能完成的,
没想到,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画了擦,画了再擦。 我走过去,说:
“我要求很简单的,你刚才画得就很好看了,不用擦掉。”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我说 “你在这边,我有点心不在焉,不知道怎么画。” 我走开,再回去,他还是没画出来, 不是磨蹭不想画,而是害怕, 担心自己画出来的东西让人不满意,所以迟迟完成不了。
       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里 哪怕否定他的人不在身边, 但否定的声音早已定格在他的大脑里了。 做事时,他很容易担心结果。 生怕自己一旦做得不好,就会验证了“我很失败” 。 甚至不惜用回避和拖延,来逃避糟糕感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催眠大师,
孩子会在我们的暗示里,变成我们暗示的那种人。 既然暗示的力量这么大,为什么不利用暗示来积极养育呢? 多说: “我知道你能做到。”
“你可以的。” “我相信你。” “你真的是很有耐心啊”
,.....
        记住,拿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 拿缩小镜去看孩子的缺点, 让孩子在暗示里,成为有力量的人。
06、目标太大,导致磨蹭
      有个家长苦恼女儿老是磨蹭。 她说:“明明我给她定了计划,但是她不去执行,总是拖着。” 我问:“定了什么样的计划?” 家长答:“英语成绩差,一直在70分徘徊, 我就想给她制定计划,让她下回考90分以上。”
“,具体呢?” “具体就是,每天要好好学英语。可是她不做啊。”
这肯定很难做到啊, 做不到就只能拖着, 因为这个计划太大了, 很抽象,没有可以入手的地方。 换个计划, 天花10分钟读课本, 背10个单词, 其实就会容易很多。 而且执行时会有成就感,毕竟是能做到的。
       请记得,家长下的任务目标太大了, 孩子是不知道怎么样下手的, 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只能拖延。 定目标,一定要靠谱,不要一下子就要孩子“上天”。 遵循一个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07、
        天下功夫,唯快不攻。
        育儿,越快越不行。
        其实,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 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 重要的是给予孩子自尊和自信力。 请相信孩子目前还在发展中, 很多问题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会得到解决; 看到孩子做不到某事时,不要急着替代, 允许孩子承担属于他的“自然后果”; 把催促换成积极支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如果孩子长期拖延,则意味你该调整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了, 因为孩子可能不是拖延某件事,孩子是在对抗你。    
        1岁的孩子独自绑不了鞋带;3岁可能需要半小时; 6岁估计需要几分钟; 而12岁,也许不用半分钟。
能力不同,每个阶段能达到的速度不同。
         静待花开,不逼不催,是最好的良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文章 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很重要

一个偶尔话题使我回想起二十年前自已经治的一个 14 岁的上初二的小姑娘,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且其生母也是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小姑娘用药效果还行,不足一月就出院了。出院后由于家里姐弟对其服药的干涉致使小姑娘断续服药,病情就波动,不稳定,时有幻觉妄想等。姐弟干涉其服药,主要是因患者服药后睡很多,干家务少。家长来院反映情况后我抽时间去其家召开家庭会两次,讲了服药的重要性,用药的副作用及精神分裂症可防可治的知识。随后全家人都支持患者服药,关爱帮助患者,患者病情此后一直稳定(此前患者因断续服药再住我院一次)。 患者现已 34 岁,病情稳定,社会功能可,始终保持与大夫我的联系;适龄结婚,育有一儿一女(现均体健),最大的有 10 岁,家庭关系和谐;现患者坚持每晚服氯氮平片 50mg。 报告此病例,是想让精神病折磨的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战胜病魔,回归社会,和社会大众一起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患了抑郁症后该怎么办?

青少年抑郁症自杀的新闻报道时时见著报端,常常会使人们思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是我国教育体制有了问题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是一衷。 不管怎样,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大约为5%~7%,有的讲已达10%。抑郁症已严重到婦孺皆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我们国家已于2019年颁发了《国民健康促进法》,反映了国家已经重视了此项工作。 抑郁情绪人人都会有,可否人人都会成为抑郁症到不一定,它与每个人的个性、学识、抗压能力、处理应激的方式、亲友的关爱、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都有关系。 抑郁情绪的出现一般都有些诱因,都有个发展过程(由轻到重)。有了抑郁情绪注重调节,一般也不会发展成抑郁症。 抑郁征有哪些表现? 话少,不想动,不想到人多的地方去,喜欢安静,夜眠差,白日精神萎靡,无精打彩,记忆力差,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低等;严重时出现情绪低落,消悲悲观,想与世隔绝,有自杀意念或行为等。 自感情绪抑郁或得了抑郁症应该怎么办? 抑郁症被称为心灵的感冒,就说明它的普遍性。谁患感冒不会有人笑话,抑郁症也应该是,但现今社会仍有绝大数抑仰症患者煒疾忌醫,自感自已抑郁了就不愿去看医生,致使轻度成重度,甚至造成恶性结果。 抑郁症可防可治。自感自已有了抑郁情绪即时调整或看专科医生,一般会很快好转。基本要求是带着不舒或痛苦上班学习,保证规率地生活。调整方式较多,如户外运动,KTⅤ互动,朋友聊天,回想自已成功的事件,做自已喜欢做的事等。以上还不能调整或改善,就去找专科大夫,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经颅磁治疗,音乐治疗等。不管怎样,早发现、早治疗都是原则。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与自杀

9 月 10 日是教师节,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 据世卫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超 80 万人死于自杀,每 40 秒就有 1 人死亡。自杀多是因丧失处理生活压力的能力,陷入危机时发生的一种冲动行为,自杀行为也早已确定为公共安全重点。 抑郁症是一类很常见的精神疾病,各种原因都可能引起,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少语少动,纳(饭量)差眠差,精力不济;严重者会出现早醒,不良情绪呈现出晨重晚轻的特点,甚至消极悲观、厌世等;会对个体的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根据 WHO 的数据,全球有大约 3.5 亿人与抑郁症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 WHO 预计在 2030 年抑郁症将位列全球疾病负担之首。抑郁症如此高发,且对人们的影响如此之大,应引起社会各界和每个家庭的关注。抑郁症自杀率高,识别率就诊率较低,人们还对此病有病耻感。有了抑郁情绪及时找专业人员疏导和治疗,别讳疾忌医,酿成大错。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再议失眠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大样本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的患病率高达58%,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甚至更严重。″睡不着"不只让人痛苦、影响身体,长时间的失眠还会导改情绪焦虑、抑郁,更可怕的是情绪又会反过来加重失眠,形成恶性循环,还会加重或新增躯体疾病,如血压增高或高血压等。难怪有人说:女人失眠等于毁容,男人失眠等于失业,老人失眠等于折寿。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可防可治

一个朋友起初讲她的一个朋友烦躁、上班无精打彩,眠差等!自己也讲是抑郁,让服用帕罗西汀和阿普唑仑等。用药后病情好转,就嘱坚持服药。 谁知她十天前讲那个病人是她,最近情绪很糟,晚上只服阿普唑仑 3 或更多,能睡好,但情绪很差。基于此种情况,我把我手头的有抑郁可防可治及饮食调节等资料发予她,并对其治疗方案做了调整,改服米氮平+阿普。刚服米氮平困乏無力、极不舒服,下调至每晚 5mg 后情况好转。现米氮平晚服一片,停服阿普。现她病情恢复。 发现抑郁症不要害怕,更不能炜疾忌医。抑郁症可防可治。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青少年自杀的思考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 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傻,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玻璃心, 如果你能像刘瑜和胡适那样, 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 今天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就像朱弦说的那样: “我们的一些父母, 但凡拿出和同龄人交际的三成态度来对待小孩, 很多悲剧都不会有。” 最后,把一个心理学家的话送给大家: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 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金子般的九句话

第一句:学会制造快乐 人生在世,总会有烦恼,但不要一直活在烦恼中,学会制造快乐,尽量活得开心,别总跟自己的心情过不去。 第二句:学会自我欣赏 不要盯着自己的不足,而忽略自己的长处。自己再不好,也有闪光点,你要学会自我欣赏,肯定自己,发挥所长。 第三句:照顾好自己 没有人会照顾你一辈子,你要有谋生的本领,也要有生存的技能,若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能照顾好身边的家人。 第四句:学会自我释放 压力不要总放在心上,委屈不要总藏在心底,你要学会清空,自我释放,给自己减轻负累,让自己轻松前进。 第五句:学会看淡得失 这个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所谓的得失不过一种体验,不要太过在意,你要学会看淡,才能不为得失喜怒无常。 第六句:坚持善良做人 善良是最纯净的品质,也是做人的根本。心存善良,才能得天眷顾,坚持善良,才能拥有厚福。 第七句:学会宽容待人 宽容待人,就是善待自己,一个人若是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就会活得疲惫,过得烦心。只有宽容一点,大度一点,才能收获真心,轻松生活。 第八句:学会独立坚强 人生总有风浪,生活总有不顺。要学会独立坚强,自己扛起一切,不被困难打倒,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无所畏惧,迎难而上。 第九句:学会珍惜时光 人生短暂,日益减少,一生不长,渐渐消逝。要学会珍惜时光,活好当下,及时做想做的事,早点见想念的人,来世再也不能出现,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7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简单判定一个人有无精神病的方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有病患家属和亲朋好友问我"如何简单判定一个人有无精神病?"做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临床工作中判定一个人有无精神障碍,WHO 有其详细的诊断标准一一 ICD 一 11,基于它的复杂性及专业性,在这儿就不谈论了。在此谈一下对普通民众而言简单易懂的方法。个人在临床三十年中浅悟到以下三条: 第一条,人的个性一般在 18 岁后是稳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人的个性近来变化较大,且无明显诱因,那就要考虑此人有无精神障碍。如个性内向、不善交往的人无故变得会讲话,爱讲话,好交际;或平日里较为邋遢的突然变得爱干净,穿着讲究,办事麻利等,即一个人纵向比较变化较大时。 第二条,即横向比较,一个人与同龄人比较,言行举止格格不入,常人思维不好或难于理解。如平日讲话是当地方言,突然变成普通话,还援古论今,拿腔拿调;或平日里过日子特扣门的突然变得大方无比,好似钱是大风刮来的等。 第三条,就是一个人的说话、行事、生活方式等要合乎当地风俗习惯。如对亲友的称谓无故变成外地的,如把"爸"的称谓变成"大"的称谓;衣着突由西亚的服饰变成中东服饰(人为西亚的中国人)等。 粗略判定就可以上述三条来判定。若感觉有以上中 1~3 条就要找精神心理科大夫去诊治。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7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逐渐成熟的身体顶着一个″不成熟的脑袋"。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父母怎么办?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一致认为做到以下三点(即 9 个字)基本都可以解决。 求关注(需求归属感) 求尊重(寻求人格的独立) 求理解(寻求支持帮助) 寻求关注是青春期孩子最大的诉求之一。 心理学家李玫瑾讲过,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家庭的事情、孩子的事情,最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别以为孩子小,他却是家庭一员,也很看重这一点。父母养成了习惯,孩子也就把自已融入到家庭中。 心理学博士张怡筠说:"青春期孩子经历身心风暴期,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帮助"。作家麦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青春期就是一种危险,可以上天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场考验和蜕变。此时,父母要改变自已的教育模式,试着做这 8 件事: 把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对待 让他参加家庭大事 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已的问题 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 要关注孩子的兴趣 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为他的善良、负责的表现骄傲 可以跟孩子讨论异性 青春期的话题永远继续,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子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魏晓平

副主任医师

宝鸡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26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