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接种覆盖率下,男女都打HPV可以促进预防病毒感染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呼吁将宫颈癌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来消除。为此,WHO制定了一项全球战略,要求全球每个国家在2030年前实现15岁女孩90%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

然而,尽管苏格兰等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90%的覆盖率,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挑战。目前的疫苗接种率水平明显低于根除疫苗目标HPV类型所需的80%的接种率,并且需要在未接种的个人中产生群聚效应。

HPV疫苗不仅能提供强有力的直接保护,还能提供群体效应/群体保护,也被称为群体免疫(即对未接种者的间接保护),这是由于HPV的同种传播。模拟研究表明,已经有低到中度的疫苗接种覆盖率的男孩为未接种疫苗的女孩提供了增量的群体效应。

既往研究显示,当疫苗接种覆盖率约为50%时,针对HPV18的群体效应和针对HPV31、33、35和45型的交叉保护作用是可预测的。在实施仅针对女孩的疫苗接种的人群中,只有在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时,才观察到针对HPV16(致癌性最强且最常见的HPV类型)的明显的群体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与其他HPV类型相比,HPV16的基本繁殖数(R0)较高。

为了比较在以人口为基础的社区随机试验中,在适度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下,不分性别和只针对女孩的疫苗接种策略如何对HPV16型产生群体效应,来自芬兰坦佩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专家展开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LOS Medicine杂志上。

2007-2010年,33个芬兰社区的1992-1995年出生队列随机接受了不分性别的HPV疫苗接种(Arm A)、只针对女孩的HPV疫苗接种(Arm B)或不接种HPV疫苗(Arm C)(每个试验组11个社区)。对2005-2016年期间居住在33个社区的所有8022名年龄小于23岁的未接种疫苗的妇女(A、B和C组分别为2657人、2691人和2674人)的HPV16/18/31/33/35/45血清流行率在接种前时代(2005-2010)和接种后时代(2011-2016)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23岁以下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中特定类型的HPV和HSV-2的血清流行率(%)。不分性别的疫苗接种(Arm A),只针对女孩的疫苗接种(Arm B),以及对照疫苗接种(Arm C)。

在整个研究人群中,不分性别的疫苗接种组在接种后观察到HPV16和HPV18血清流行率分别降低36%和28%(PR16 = 0.64,95% CI 0.10-0.85;PR18 = 0.72,95% CI 0.22-0.96),并且HPV16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血清阳性核心组也降低36%(PR16 = 0.64,95% CI 0.50-0.81)。

同样,HPV31/33/35/45血清流行率的降低(PR31/33/35/45=0.88,95%CI 0.81-0.97)在C组中得到了验证(PR31/33/35/45=0.79,95%CI 0.69-0.90)。

由此可见,在适度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下,性别中立的疫苗接种后对HPV16/18的群聚效应。在只有适度的疫苗接种覆盖率的情况下,性别中立的疫苗接种水平的可移策略甚至可以促进对HPV16的控制。

参考文献:

Human papillomavirus seroprevalence in pregnant women following gender-neutral and girls-only vaccination programs in Finland: A cross-sectional cohort analysis following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3588

#疫苗科普#病毒感染
阅读数 1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腹泻等部分患者可自愈,尚有部分患者需终生治疗特效治疗药物有限,故预防重于治疗简介病毒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微生物,其特点为形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结构简单,遗传物质仅为一种核酸(DNA或RNA);病毒本身具有独立生存和增殖的能力,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当中,才能通过复制方式进行增殖。病毒可侵入人体,并在人体细胞中进行增殖,此过程称为病毒性感染,该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即为病毒性疾病。在人体的传染病中,约有75%是由病毒性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和局部症状(如咳嗽、腹泻等),取决于病毒侵入人体的部位和病毒对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目前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来治疗部分病毒性感染,但药物的治疗能力仍然有限,更为重要的预防病毒性感染。部分病毒性感染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1]。症状表现[1]:病毒感染对于人体的细胞具有选择性,即对于绝大多数病毒而言,仅能够感染特定的组织细胞,医学上将此称为病毒对组织的“亲嗜性”。例如,肝炎病毒对肝脏组织具有亲嗜性,而对呼吸道等其它组织器官影响极小。因此,同种类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症状表现各相同,下文将举例说明部分病毒性感染的症状。肝炎病毒(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感染人体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表现,如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减退、腹痛、黄疸等症状。流感病毒(甲、乙、丙型)感染人体后可导致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咽痛、周身疼痛、发冷、乏力等。麻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导致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在儿童可导致水痘,表现为全身多处皮肤同时出现丘疹、水疱及结痂;在成人可导致带状疱疹,即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多于肋间)出现呈带状分布的、成簇出现的疱疹,局部疼痛明显。SARS冠状病毒(SARS-CoV)感染人体后,可导致急性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干咳等,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大多缺乏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疾病发展至后期可能出现相关脏器损伤症状(如肺炎引起的发热、咳嗽,隐球菌脑炎引起的头痛等)。诊断依据[1,2]:诊断原则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某些特异性检查结果,并参照当地实时病毒流行情况进行诊断。依靠病毒表面抗原或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诊断:例如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BV的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在艾滋病(AIDS)患者中,抗HIV抗体呈阳性;在多数感染患者中,在疾病同时期采集血液,可发现病毒特异性抗体随时间推移出现由阴性转为阳性,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依靠病毒核酸诊断:例如对SARS-CoV的核酸标本(RNA)进行检测,其方法多采用荧光定量实时链式聚合酶反应(rt-PCR)法。病毒基因测序:由于生物基因组计划得到快速进展,现已解析了多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对于目前已发现的所有病毒,均已完成了基因测序、并建立了相应数据库。可采集患者的病变标本,提取核酸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知的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鉴别感染病毒的种类。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因其成本高、且耗时长,故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如能成功分离并鉴定某种病毒,则具有金标准性诊断意义。疾病类型[2]:根据病原体同,目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可分为: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由流感病毒、SARS-CoV等引起的肺炎;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麻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带状疱疹等;由HIV感染引起的AIDS;其它特定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2]?1、病毒具有在传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传染的特性,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1)呼吸道传播:病毒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流感病毒、SARS-CoV、麻疹病毒等;(2)消化道传播:病毒污染食物、食具或水源,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HAV等;(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被病毒污染的物质、伤口或通过性接触传播,如麻疹、HBV、HCV、AIDS等;(4)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蚊等,于叮咬时把病毒传给易感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等;(5)血液、体液传播:病毒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HBV、HCV、AIDS等。(6)医源性感染:指在医疗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某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一类是指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检验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受医护人员或其他工作人员的手污染而引起的传播,如HBV、HCV、AIDS等;另一类是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如因治疗血友病时,通过输注VIII因子引起的AIDS等。2、预防方法:(1)管理传染源:我国已经建立传染病报告制度,以期早期发现传染源,予以相应治疗、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l隔离:对同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隔离处理,以避免病毒在人间传播;l消毒及杀灭虫害:在病毒可能出现流行传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做好卫生工作,及时处理污水、粪便,杀灭鼠、蚊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的虫害;(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营养、锻炼身体以获得良好免疫力,对于常见病毒性感染疾病,应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是否常见[1,2]?较为常见,在人类传染疾病中约75%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是否可以治愈[2]?对于部分病毒性感染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而抑制病毒生命过程,经机体杀灭病毒后可达到治愈,如甲型病毒性肝炎;部分病毒寄生于人体细胞中、并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目前尚法治愈,如乙型病毒性肝炎、AIDS等。是否遗传[1]?病毒性感染通过遗传方式传播。在传染病学中存在“垂直感染”这一概念,即病毒从感染者(宿主)的亲代向子代传播,即病毒通过“胎盘-胎儿”、“产道-新生儿”方式传播,其本质为血液性传播,而是遗传。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彦丽副主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