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变傻」终于被科学证实,你的身体正在这样狠狠报复你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熬夜一时爽,明早火葬场。”这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近日,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首次观察到:睡眠期间,大脑会开启“自动清洗”模式,将大脑中的代谢毒物清除,让人醒来后拥有一个清爽的大脑。

  这个研究意义重大,因为人人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也发现了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的危险因素,但一直不清楚这其中的机制,这个实验首次从大脑层面揭示了睡眠对大脑的作用,值得每一个人关注。

  01 睡觉时,通过这种“洗脑”方式

  让你远离代谢毒物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

  来自波士顿大学所在的研究团队,对13名23至33岁之间的受试者进行研究,受试者会戴上脑电图(EEG)帽,再躺在MRI仪器内睡觉,研究人员就可以从MRI机中看到受试者的大脑电活动。

  研究人员 Laura Lewis 说道:“这是一个棘手的实验过程,因为MRI机器非常吵闹,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睡着。”

  尽管面临这样的挑战,研究人员还是监测到了睡眠期间参与者大脑中的活动,也就是“洗脑”活动。他们发现了受试者的大脑在睡眠期间,血液会周期性地从脑部流出,每当血液大量流出,脑脊液就趁机发动一波攻击进入大脑,并有节奏地冲洗大脑。

  这个过程中,脑脊液是执行“洗脑”主要功能的物质。

  就是这个冲洗过程,可以帮助大脑摆脱大脑代谢垃圾,如β淀粉样蛋白。

  那β淀粉样蛋白又是什么?这可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的罪魁祸首物质。

  如果这种物质不能被及时清除,越积越多,它的毒性作用便会发挥,如导致大量的细胞坏死、脑组织出现萎缩、记忆管家海马体遭到破坏等。当这些破坏蔓延到大脑各处时,受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记忆了,还有各种认知问题,从而产生老年痴呆的相关症状。

  可见,“洗脑”活动对维持大脑的健康多么重要!

  02 为什么这个“洗脑”过程

  只发生在睡眠时期

  ▎研究人员发现,“洗脑”只发生在睡眠时期

  人的睡眠时期分为:

  非快速眼动期睡眠(NREM):分成一期、二期、三期和四期。一期持续时间约几分钟,是非常浅的睡眠;二期在正常成人的睡眠中持续时间占比例大,是主要睡眠的一部分;三期和四期称为慢波睡眠,也就是深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80% 的梦产生于这个时期。

  该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浅度睡眠和深度睡眠阶段,也就是非快速眼动阶段,还没有到做梦的阶段,这个时期非常利于体力恢复和大脑保存记忆。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显示,受试者在这个时期,大脑里的血液和脑脊液出现了明显的周期变化,也就是出现了“洗脑”现象(如图B所示)。

  绿色是血液氧合信号,紫色是脑脊液信号

  在深度睡眠期间,脑血流量减少了25%,这使脑血容量(CBV)降低了约10%,这种降低使脑脊髓液(CSF)流入第三和第四脑室。

  而醒来后,受试者这个现象就消失了(如图A所示)。

  绿色是血液氧合信号,紫色是脑脊液信号

  也就是说,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才能“冲洗”毒物,醒来后这种功能会消失。

  ▎为什么这种现象只发生在睡眠时期?

  研究人员Laura Lewis认为,这是因为睡眠过程中,大脑里的神经元们会开始同步活动,一起开,一起关。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测,是因为脑电图的数据显示:睡眠时期,有了神经节律的出现,才出现了血液和脑脊液的流进流出。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神经节律中止时,脑脊液信号明显增强,代表脑脊液进入了大脑,进行了“洗脑”活动。

  而醒来后,神经元们不会出现同步活动,血液会一直充斥着大脑,脑脊液没有机会进去。

  由此可见,只有睡觉,大脑才执行这个“洗脑”过程,β淀粉样蛋白才能被及时清除。如果不睡觉,铁定会对我们大脑产生毒害。

  所以,大家还是好好睡觉吧!

  03 白天多睡有害健康

  去年,《科学》子刊发表过一次研究:发现白天“恋床”同样会损伤身体,尤其是对大脑的损伤。

  原文标题

  这项研究由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 Adam P. Spira 的研究团队开展,经过对 124 名志愿者的研究,他们发现那些白天“恋床”人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竟是正常作息人的 3 倍之多,也意味着这些人未来罹患老年痴呆的概率将大大高于正常作息的人。

  也就是白天尽量不要睡,包括回笼觉、午睡,把更多睡眠安排在晚上,才可能减少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减少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在这篇论文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心理健康系副教授 Adam P. Spira 教授曾表示,“饮食,运动和认知活动等因素已被认为是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产生的重要方式,但睡眠质量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作用尚不明确。

  而波士顿大学的这一新进展,可能为解释睡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作用原理起到非常关键作用。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给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这样的神经疾病开拓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下一步,他们会继续探索衰老是如何影响人们睡眠时血液和脑脊液的流动的,他们研究团队也正计划招募老年人参加下一次研究。

  参考链接:

  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5/628

  2.Adam P. Spira,Yang An,Mark N. Wu.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apping in cognitively normal adults: associations with subsequent amyloid deposition measured by PiB PET

#睡眠#睡眠障碍#老年性痴呆
阅读数 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心理、药物、生活方式、疾病等可导致睡眠障碍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和睡眠节律紊乱可治愈,干预可导致更严重的躯体、精神疾病简介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清醒过程中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睡眠足、睡眠过度、入睡时间延迟、清醒时间提前、睡眠浅而易醒、白天嗜睡、睡眠-清醒周期紊乱及发生在睡眠时的其他功能障碍等。通常伴有疲劳、焦虑或抑郁,对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影响,睡眠的改善也会改善疲劳、情绪和生活质量。一般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可以治愈。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诱发更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1]。症状表现[2]: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节律紊乱是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对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诊断依据[3]: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猝倒发作、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等相关临床症状。同病因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各有其诊断标准,通过多导睡眠图(PSG)、脑电图(EEG)、眼动图(EOG)、心电图(ECG)、肌电图(EMG)、呼吸监测、血氧饱和度、鼾声监测等检测患者睡眠指标,可相互鉴别,明确诊断。疾病类型[1]:失眠症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安腿综合征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5]?常见。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该病多始于青年(20~30岁),中年期后逐渐明显并发病增多,女性较男性更加常见。是否可以治愈[1]?可以治愈。患者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自我调节、药物干预(依据症状同,可选用镇静催眠药、精神兴奋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外科手术等方法完全治愈睡眠障碍,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否遗传[1]?多数睡眠障碍遗传性,部分睡眠障碍性疾病可有遗传倾向,如发作性睡病、宁腿综合征。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陈贵海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