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抗板防癌……阿司匹林还能抗空气污染了?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前言

  本周呼吸快报重点关注了空气污染这一热门话题,并将从三个方面立体展示这一议题。它们分别是:

  污染物来源:你的存在让办公室空气更差了;

  空气污染后果:空气不好,小心流产

  防污染办法:可能吃片阿司匹林就能降低空气污染对身体的伤害。

  01 室内空气老是差,多半是怪你

  近日,有研究称办公室空气污染物的最大来源就是活跃在其中的办公族。同事们身上的除臭剂、香氛甚至是呼出的气体都是污染办公环境空气的罪魁祸首,它们悄无声息地危害着大家的健康。

  也许是固有印象,每每提到空气污染首先想到的都是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谁成想高大上的办公室居然还有空气污染,污染物还是自己?

  研究者说,现代人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太长了,一周起码在办公室度过40个小时。显然这是没有考虑到加班因素干扰。

  研究者充分考虑到了办公室空气动态变化的固有属性以及温度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并在办公室设下了天罗地网的污染物探测设备来动态监测办公室内空气污染情况的变化。

  检测、分析和比对后,研究者总结到:

  有些物质在办公室内浓度是室外环境的10-20倍,如果通风不足的话,这些高浓度物质就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中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挥发性物质当属异戊二烯,这一广泛存在于精油中的物质也存在于办公室白领的呼气中。

  研究者还说,白领身上的香体露、化妆品和护发产品中的挥发性物质不仅会让室内空气变差,还会通过通风系统排到外界环境中影响办公室外的空气质量。

  另外,来源于外界环境的污染物——臭氧的危害性也在办公室环境得到了进阶强化,只因为白领们在办公室里吃了橘子:臭氧和柑橘类果皮中的单萜类化合物混合可以形成能嵌入肺泡组织的小微粒,继而损伤肺。

  一句话点评:为了减少办公室空气污染,我今天要跟老板请假。

  02 辛苦备孕好几年,吸霾回到解放前

  众所周知,怀孕前三个月发生流产的可能性最大,原因在于胚胎易受到环境中理化及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不幸夭折。除了印象中很猛的射线、剧毒化学制剂以及致畸物之外,还有什么可能会导致早期流产呢?你能猜到空气污染也是幕后黑手之一吗?

  来自霾都北京的研究者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纳入了2009到2017年间北京超过25万名孕妇的临床数据(包括妇女的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和工作地点和末次月经时间),并收集了观察对象生活和工作地区的空气情况,意图明确孕期前三月流产(MAFT)和空气污染是否相关。

  这一研究结论并不出乎意料,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之后,研究者认为空气中所有污染物对MAFT都有影响,但PM2.5对MAFT的影响最大:平均暴露于PM2.5>130.2 μg/m³空气中孕妇发生MAFT风险较PM2.5<63.2 μg/m³者高40%。二氧化硫、臭氧以及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也会使MAFT风险上升,但均难以匹敌PM2.5的强大威力。

  但可喜的是,从2014年开始北京空气质量正在大幅改善,PM2.5浓度下降的同时MAFT风险也随之减小,有更多可爱的小家伙儿能安全的在这个世界和大家见面了。

  一句话点评:希望我们的后代不要在还没出世的时候就先感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

  03 神药阿司匹林再添新功能,

  居然是抗击空气污染的一把好手?

  最近发表于《美国呼吸和危重症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关注了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减少空气污染导致肺损伤程度的现象。该临床研究收集了2280名大波士顿区退伍老兵使用NSAID情况、肺功能情况以及研究开展一月前所在环境可吸入颗粒物的信息。

  经多因素矫正后研究者发现使用NSAID可以弱化空气污染在这个月内对肺功能的影响,基本可以减少一半损伤,且由于研究队列中绝大多数人使用的NSAID都是阿司匹林,研究者也更愿意把功劳归结给这个神药。

  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都难逃干系。文章作者称,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也许可以降低短期内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并保护肺泡,但日常生活中还是得减少直接暴露于污染空气的次数。

  一句话点评:我誓死维护你认为阿司匹林可以保护呼吸系统的言论自由,并从背包里拿出了我的3M防霾口罩。

  参考文献:

  1.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6600.php

  2.Liqiang Zhang, Weiwei Liu, Kun Hou et al. Air pollution-induced missed abortion risk for 3.pregnancies. Nat Sust. 2019 Oct. 14

#职场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