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化管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引进沪上首台“单独滴染”新型HE组织染色解决方案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肿瘤发病率正急速上升。其中,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世界22%,发病人数居全球第一。恶性肿瘤已成为中国人口首要致死原因并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作为公认的肿瘤诊断“金标准”,病理诊断是目前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最可靠的依据。

  为进一步提升医院总体诊疗水平、为上海乃至全国肿瘤患者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于近日引进了上海市首台“单独滴染”新型HE组织染色解决方案——VENTANA HE 600染色系统。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表示:“随着公众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病理诊断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临床和患者对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病理实验室规范化、精益化管理是推动肿瘤精准医疗发展的重要举措。”

  精准病理诊断是实现肿瘤精准医疗的 关键

  基因突变是肿瘤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不同癌症中特有基因的突变被不断发现以及针对这些突变基因的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精准的病理诊断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判别肿瘤良恶性质、恶性肿瘤的分类和分级等,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改善疗效,延长患者生命。

  每年的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每年的10月18日为乳腺癌防治宣传日。以中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乳腺癌为例,当前肿瘤精准医疗的典型案例是乳腺癌靶向治疗药物赫赛汀以及用于确认患者是否会受益于赫赛汀的伴随诊断HER2检测。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可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精确的HER2检测对于乳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筛选起决定性作用。BenchMark系列全自动组织病理检测平台不仅大幅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度,而且实现当天阅片当天报告检测结果,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9月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精准肿瘤中心宣布成立,有望在国内率先实现肿瘤精准医学的跨越式发展,打造“复旦肿瘤标准”。作为精准肿瘤中心副主任,王坚教授介绍道:“精准的病理诊断是实现肿瘤精准医疗的关键。病理科是全国最早成立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平台的单位,开展乳腺、胃肠道、淋巴等11个亚专科病理;同时,科室始终将质量管理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并推进检测技术更新,在全国最早开始标准化、格式化病理报告系统,实现病理诊断质量与速度的双升级。”

  病理学科排名全国首位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是首个参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并获成功的单位,并于今年8月通过了第三次复评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所有盖有CNAS标志的病理诊断报告和科研数据可在全球规定的范围内得到互认,这不仅满足了有院外会诊需求的患者,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医院在国际学术平台和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中的合作。

  实验室精益化管理提升诊疗质量与效率

  从患者身上取出一块组织标本,然后经过技术处理制成一张薄薄的玻片,最后由病理医师通过显微镜,依照其形态做出诊断,这个过程被称为病理诊断。病理诊断工作可谓一个“流水线”工作流程,从选取标本到最后出具诊断报告,其间的过程有数十步之多,且环环相扣,互相影响。长期以来,病理诊断流程对手工依赖性高、自动化程度较低;同时,由于对病理医生的技术性要求高、培养周期长等因素,目前我国病理医生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随着伴随诊断、分子诊断、远程会诊及数字病理等检测需求不断递增,病理科在满足临床对快速、准确、靶向、预测性病理诊断的需求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现在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检测设备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硬件、软件资源,以精益管理的方法识别工作流程中的浪费,以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效率。其中,自动化建设是实现精益化管理的关键。”王坚教授指出:“约有80%的病理诊断报告是基于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做出的诊断。HE染色占用了病理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如何在不影响准确性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是病理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引进的VENTANA HE600染色系统全过程无人干预,免去了试剂配置及更换过程中所需的试剂人工混合操作和试剂效期监控等环节,将染色流程由50多步降至十几步,减少了70-80%的工作量,加快病理制片染色速度,有效提高病理实验室工作效率。”

  同时,VENTANA HE 600染色系统拥有“单独滴染”、“即用型试剂”等优势,不仅大大优化HE染色工作流程,还有效降低样品的交叉污染可能性,提高染色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一定程度上提升病理报告的准确性。

  为规范病理实验室检测流程,实现工作流程全数字化管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早在2014年率先引进全国首套VANTAGE工作流程解决方案,通过每个工作节点配备的电脑触摸屏幕,以条形码扫描仪及“一个标签、一次打印”的切片识别来监控患者标本在实验室的流转的全过程,确保患者的组织从离体开始就进入了病理科监控视野,帮助实验室技术人员更好地管理从标本录入到最后切片归档的关键步骤,实现标本与流程之间的有效整合,确保整个病理实验室和工作流程清晰透明、实时可见,减少冗余环节和低价值手工操作,提高样本的溯源性,从根本上确保病理诊断的精确性。

2013年至2017年,肿瘤医院病理科各部门工作量均连续5年上升。2017年工作总量达255,849次。就是在这种高负荷的压力下,科室仍保持着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和常规病理诊断符合率大于99%、常规病理诊断准确率大于99%的诊断率。

#诊断#乳腺癌#肿瘤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乳腺恶性肿瘤,检查易发觉病灶。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现。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根治方式。简介隐匿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又称隐性乳腺癌,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主要表现,而临床体检及影像学检查(乳腺X线及超声)均未发现乳腺内原发癌。少数病例是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现乳腺转移癌,而在乳腺找到原发病灶。临床表现包括腋窝处痛性肿块,少数患者因肿块累及神经而伴局部疼痛,若肿块压迫腋静脉可造成患侧上肢水肿。乳腺癌根治术是根治方式。大多数患者通过外科清除癌变组织后病情稳定,据《肿瘤药学》2012年03期所示,隐匿性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70%左右。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原发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等。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体检时发现肿大的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病理活检提示乳腺癌组织,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乳腺内肿块。诊断依据依据体检时发现肿大的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未发现乳腺内肿块,结合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乳腺内肿块,腋窝组织病理活检见较小的乳腺肿瘤组织可明确诊断。隐匿性乳腺癌有哪些类型?根据生长方式分型:非浸润性隐匿性乳腺癌:癌细胞局限在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内,未侵犯周围组织。浸润性隐匿性乳腺癌:癌细胞呈浸润性生长,局部侵犯比较深,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为罕见病,据文献报告其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3%~1.0%[2]。是否可以治愈?大部分可以治愈,大多数患者通过外科清除癌变组织后病情稳定,5年生存率为70%左右。若发现及时,延误治疗,导致癌细胞增殖、扩散、转移,会危及生命。是否遗传?有一定的遗传性。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薛卫成主任医师北京肿瘤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