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走水肿型肥胖腿!踮脚踢腿2个动作就搞定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女孩都有爱美之心,高跟鞋更是时刻不离脚,加上办公室久坐不起,血液循环不良,久而久之小腿便容易水肿。那么小腿水肿应该怎么办呢?2个小动作教你预防和消除小腿水肿,办公室久坐不起也别忘了时不时踮踮脚、踢踢腿,让自己的腿部血液循环能够顺利进行。

  4个步骤 按摩 消除腿部浮肿

  1、耻骨两侧的淋巴结血液疏通的关键位置,用手指轻轻按压直到能感觉到这个部位发热为止,按摩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

  2、双手握住脚踝,用双手的大拇指进行按压,并从脚踝的前方开始用力向上按摩到膝盖的位置,重复至少5次。

  3、腿部微微弯曲,双手握住膝盖上方位置,大拇指用力从膝盖上方一直按摩至大腿根部,重复至少5次。

  4、从膝盖外侧开始,双手大拇指将膝盖上方的肌肉向上提拉,再分别向外按摩,用拇指缓解膝盖上方的水肿。

  4个习惯预 防水

  1、对于长期站着或是坐着的人,要保证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或者按摩5到10分钟。而通过锻炼也能达到防浮肿的作用,经常进行慢跑或者快走都是预防水肿行之有效的方法。

  2、季节交替时,一定要注意腿部保暖。尤其是在夏季,穿着短裤躲在空调房里,最好用一条小毛毯盖住双腿。

  3、养成每日泡脚的习惯。泡脚不仅能缓解疲劳和压力,它还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速度,泡脚时一定要将热水没过脚踝,同时也可以添加一些具有排水肿功效的精油,而泡脚的时间也最好是在30—40分钟。

  4、多摄取鸡肉和鱼肉等优等蛋白质。因为蛋白质的摄取不足可能导致体内控制水分比例的功能较弱,水分过多就会导致腿部水肿出现。另外,尽量少摄取甜食,不仅容易造成脂肪型肥胖,它们还会增加体内的湿气,提高水肿的发生率。

  2个小动作助你消除水肿

  时不时踮踮脚

  做法:保持站立的姿势,注意收腹挺胸,然后双手朝向身体的两侧平举至与肩膀一样的宽度,同时手掌朝外;接着慢慢地踮起脚尖,手掌朝外画圆圈,如此坚持5秒钟后,慢慢地落下脚跟,重复进行15-20次。

  作用:这个动作有助于让小腿变得更加修长,同时缓解因久站或久坐造成的腿部浮肿现象。

  时不时踢踢腿

  做法:保持站立的姿势,双手叉腰,并且保持上身挺直,向上抬起右腿大腿至水平的位置;然后绷直脚尖,向前踢出小腿,如此重复进行3次;接着再换另一条腿重复同样的次数;左右各一次作为一组,一共做6-10组。

  作用:这个动作有助于紧实大腿肌肉,同时让双腿变得更加修长。

#水肿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组织间隙有过量的体液潴留,导致组织肿胀多系统疾病或特殊生理时期均可出现针对原发病治疗,联合利尿,消除水肿简介水肿为组织间隙(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有过量体液潴留,导致全身或局部组织肿胀的一种症状表现。水肿为一种症状,可发生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各大系统疾病状态下。女性妊娠、老年人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发生,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生理性水肿经休息后可消失,需要治疗。病理性水肿以治疗原发病为主,预后与原发病密切相关,大多数水肿在原发病得到治疗后可完全消失,部分水肿因原发病法彻底根治而有反复出现的可能。症状表现:水肿症状为局部或全身出现皮下组织肿胀,按压皮肤或软组织可凹陷或可凹陷。水肿同时可伴有基础疾病的各种症状(如心力衰竭时患者可有呼吸困难、能平卧;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面色晦暗等)表现。诊断依据:水肿通过医生查体即可诊断,全身性水肿如为胸腹腔积液可通过超声或X光检查确诊。水肿有哪些类型?根据水肿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由某一部位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时)局部性水肿(单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全身性水肿,根据原发病因,可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良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结缔组织病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妊娠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局部性水肿,根据同病因可分为:炎症性水肿变态反应性水肿阻塞性水肿创伤性水肿淋巴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根据水肿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水肿:水肿仅出现在眼睑、眶下软组织、足踝部。中度水肿:介于轻度与重度水肿之间。重度水肿:全身均可出现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位如双腿皮肤可紧绷发亮,多同时出现胸水或腹水。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水肿症状常见。生理性水肿好发于女性月经期、妊娠期间。病理性水肿多见于心力衰竭、肾衰竭及肝硬化等患者,具体发病率相关数据。水肿好发部位多在身体低垂部位及疏松结构组织处,如双下肢、卧床患者的骶尾部、足踝部、眼睑等部位。是否可以治愈?大部分水肿可治愈。部分患者因原发病持续存在,会出现反复水肿。是否遗传?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怀伟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