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症状
1、眼肌运动异常:表现眨眼、睑痉挛等;
2、面肌运动异常:面肌抽搐、抽搐和愁眉苦脸等;
3、口部肌肉运动异常:撅嘴、咂嘴、咀嚼、抽吸及下颌横向运动等;
4、舌肌运动异常:伸舌、缩舌、蠕动和舔唇等;
5、咽肌运动异常:腭部异常运动影响发音及吞咽;
6、颈部运动异常:斜颈、颈后仰等;
7、躯干运动异常:当患者患上迟发性运动障碍后全身的去干运动都会变得不协调,呈古怪姿势,如耸肩缩背、角弓反张、扭转痉挛,膈肌痉挛产生呼噜声及呼吸困难,有时候身体还会出现全身性的左右摇摆、、躯干反复屈伸、前后扭动,我们把这种症状称为身体摇晃症。
8、四肢运动异常: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显著表现就是出现四肢运动异常的状况,可表现为肢体远端连续屈伸,称为弹钢琴指(趾)征,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指划动作、投掷运动、手足徐动样动作、双手反复高举或两腿不停跳跃等;
9、肌张力低下也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又一大表现症状,我们把这种症状又称作是麻痹型运动障碍:可表现为累及头、颈和腰部,如颈软不能抬头,腰部较软不能直起和凸腹,行走不能迈步和抬腿,足拖地而行。
以上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症状希望能帮到大家,也希望迟发性运动障碍能早日恢复健康。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运动#迟发性运动障碍
阅读数 11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口、唇、舌、面部自主运动伴手足徐动法治愈,可通过病因、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简介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特殊的锥体外系良反应(即锥体外系异常兴奋,肌张力、肌肉的运动协调能力受损,肢体失衡),常见于长期(超过1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突然减量或停药之后。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巴胺受体超敏、氧化应激与神经元变性、突触可塑性异常等有关,危险因素包括抗精神病药物、非抗精神病药物、遗传、脑外伤、认知功能减退或情感障碍病史、抽烟酗酒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口、唇、舌、面部自主运动,伴手足徐动、肢体或躯干舞蹈样动作等。本病致残率较高且法治愈,还可能出现进食障碍、发音障碍、呼吸障碍、意外伤害等并发症。目前,患者只能通过病因、药物、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故本病重在早期预防及诊治。多数年轻患者预后较好,运动障碍症状明显减轻;而老年患者多数恢复较慢,可能死于意外伤害[1][2][3]。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唇、舌、面部自主运动(即口-舌-颊三联征),伴手足徐动、肢体或躯干舞蹈样动作等。发作具有反复性,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减轻。诊断依据除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之外,还需结合体格检查、异常自主运动评定量表、血常规、血生化、脑CT、脑部核磁共振等检查来综合诊断此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者的发病率为7.7%,而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者的发病率为3%[1]。是否可以治愈?本病法治愈,只能通过病因、药物、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是否遗传?是。本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可能与肝脏中的氧化还原酶CYP2D6基因突变有关[1,2]。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