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上长了“小肉粒”,碍事儿吗?皮肤科医生告诉你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王晓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的脖子浅表层上长了丝状的小肉粒,平时不疼不痒,顶多影响美观,不太有人把它当回事。

抱着好奇,小九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晓彦,让她好好为我们讲讲“小肉粒”的由来。

医学名称:皮赘

颜色:褐色、淡褐色,少数患者也可为正常肤色、灰白、污黄之颜色。

形状:细长、柔软带蒂的赘生物。

喜好部位:眼睑、颈项、颏部和头皮等部位。

数量:数目从数个到数百个不等。

缺点:有传染性且影响美观。‍‍

颈部皮赘的形成,一般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系

以下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

空气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病毒。当皮肤有破口时,‍‍人乳头瘤病毒就容易“种植”在皮肤里。比如,夏天容易出汗,擦皮肤时就增加了感染几率。当微生物偷偷“跑”到皮肤里后,与角朊细胞相结合,然后开始增殖,这时,皮肤表面就会长出明显可见的“小肉粒”了。‍‍

刚开始,先长几个,随着搔抓、按摩搓澡开始增多。

男性:男生运动量大、出汗量多,卫生做的不够好,微生物更容易侵犯这样的机体。

‍‍有合并症的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更容易长“小肉粒”,这些疾病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的免疫功能也随之下降。‍‍

自身传染力很高:患有皮赘的人,经过出汗、摩擦,‍‍“小肉粒”会越长越多。洗澡时,不要用毛巾或者搓澡巾用力擦,以免病毒传播。

传染给别人的几率很低:与有皮赘的人密切接触后,一般不容易被传染。但小孩例外,家中长皮赘的大人与孩子密切接触后,‍‍可能会逐渐传给孩子。‍‍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要好多年后才会发现,这些小孩比普通小孩更容易长皮赘。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自身的免疫力很强,与长皮赘的人密切接触也不会被传染。

好多长了“小肉粒”的人都喜欢自己动手“解决”,或揪或掐,但“根”还在皮肤里长着,很快又长出新的小肉粒。

除此以外,还有人会头发丝、细线系根部、用剪刀直接剪、外涂药膏等方式来消除“小肉粒”,处理不当,还会引发接触性皮炎皮肤感染,甚至可能留下瘢痕

‍‍如果小肉粒的数量多,长得很密集,王晓彦医生建议到患者到医院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

二氧化碳激光:<三毫米

冷冻治疗:>三毫米

温馨提示:治疗恢复后,出汗大的人要注意皮肤卫生,不可使劲搓自己的皮肤,避免再次感染皮赘。

看到这,爱美人士知道该怎么处理小肉粒了吧!切记不要自己上手,交给专业医生来解决就OK啦。

#软纤维瘤
阅读数 50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多发于中老年人表现为皮肤小丘疹、丝状或有蒂皮赘可治愈,一般需治疗,必要时行局部治疗简介皮赘亦可称为软纤维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结缔组织肿瘤,属于体表赘生物,多发于中老年人。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血脂、血糖升高等代谢异常有关,也可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常疼痛等自觉症状,仅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区域出现小丘疹、丝状或有蒂皮赘。皮赘质地柔软而弹性、呈肤色或褐色、表面光滑、数量定、直径一般为2厘米以内。本病进展缓慢,几乎发生恶变,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故一般需特殊处理。若皮赘影响美观、体积过大、部位特殊,则可进行局部治疗,如激光照射、药物涂抹、手术切除等。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可痊愈,复发的可能性较小[1][2]。症状表现患者常疼痛等自觉症状,仅在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区域出现小丘疹、丝状或有蒂皮赘,在背部、腹部、乳房下部、眼睑等部位少见。皮赘质地柔软而弹性、呈肤色或褐色、表面光滑、数量定但单一部位数目超过3个、直径一般为2厘米以内。诊断依据医生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小丘疹、丝状或有蒂皮赘),结合体格检查(观察皮赘的颜色、大小、形状、个数、分布范围,了解皮赘的质地、活动度、有压痛、局部皮温是否升高等)、B超(本病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多为均匀弱回声且明显血流信号)、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病常表现为表面有完整的结缔组织构成包膜,切面呈淡红色,以成熟的纤维细胞为主,还会夹杂少量的胶原纤维)等方式可确诊此病。皮赘有哪些类型?根据皮赘的外观,可分为:小丘疹型皮赘丝状型皮赘有蒂型皮赘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本病发生率约23.5%,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以更年期后妇女多见[1][3]。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可进行局部治疗,如激光照射、药物涂抹、手术切除等。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后可痊愈,复发的可能性较小。是否遗传?本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存在家族聚集性,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明[4]。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晓彦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