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避免病情恶化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
秒懂健康
分享健康分享爱

作者:陈飞

  下肢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浅静脉,其形成原因与手术、妊娠、分娩以及长期卧床有关,而且稍微不注意就可能会引起肺栓塞,这是很严重一种并发症,因此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以免危害自己的生命健康,所以掌握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也很重要,尤其是在疾病的急性期,要特别谨慎,早日治疗疾病,早期脱离疾病的折磨,过上安心的生活。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少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治疗应包括下肢静脉血栓本身以及如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急性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2种方法各有特点,何种方法更优目前尚有争论。慢性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压迫治疗。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均应同时用抗凝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可贯穿整个病程,一般需1~2个月,部分病人可长达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终生抗凝。但下列情况禁用抗凝治疗: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3)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利用溶栓药物激活体内纤溶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纤溶酶,促进血栓的溶解,达到清除新鲜血栓的目的。

  (4)手术治疗:静脉手术取栓在20世纪50,60年代曾风行一时,但自70年代起,取栓后血栓再复发的报道越来越多,使人们对取栓术的价值重新认识,而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逐步增高,也使取栓手术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取栓手术见效快、安全且简单,只要适应证掌握好,方法改进,并配合抗凝,其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另有学者认为取栓术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接近。

#静脉炎#肺栓塞#手术
阅读数 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红肿、疼痛感、硬结、坏死、发热等伴发血栓者可以引发肺栓塞形成轻者可自愈,重者药物、手术治疗等简介静脉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如导管置入等机械性因素、药物稀释足等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菌性的炎症。是输液、长期静脉导管置入(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要超过5天)等的常见并发症,同时血栓发生时也可以诱发肺栓塞(是指固态物质完全或部分堵塞肺动脉,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的发生。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沿静脉走形的部位发生红肿、疼痛感、硬结、坏死等,可合并发热。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症状,局部红肿、疼痛或者发痒,可有静脉曲张、硬结等表现,伸踝试验阳性。联合血管超声判断静脉壁有增厚和血栓可提示局部血流信号消失或部分缺失、静脉造影提示静脉壁光滑程度和有血栓,可见造影剂的充盈缺损可确诊。静脉炎有哪些类型?1.浅静脉炎病变的静脉部位可触及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行走加重。2.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炎症部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是静脉炎的一种特殊类型。3.胸腹部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部、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同时合并炎性改变。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较为常见。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可治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自愈。严重者通过规范化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王盛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