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硬膜外麻醉分娩?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方法如下:

  (1)侧卧位,两手抱住膝关节,下颌紧贴前胸,成屈曲状。

  (2)按手术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间,选择好脊椎间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状穿刺针头穿刺。

  穿刺方法有二:①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称直入穿刺法;②从脊椎旁斜行刺入,称侧入穿刺法。

  (3)穿刺时主要根据阻力的改变来判断所经过的层次。

  当遇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这时抽出针芯,接上带有小量空气(或生理盐水)的针筒,小心地继续进针,穿破黄韧带时有“脱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负压将针筒内的空气吸入腔内,并观察针筒头部的液平面变化,若随着负压的变化而波动,则说明已进入硬脊膜外腔。如无负压等现象,则继续进针,若发现脑脊液,即说明已穿过硬膜外腔,进入了蛛网膜下腔,穿刺即告失败而应放弃。

  (4)确已证明在硬膜外腔,则分次注入麻醉药。

  常用麻醉药有2%利多卡因(又称赛罗卡因)或2%地卡因,内加0.1%肾上腺素 0.1~0.2mL。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单次用量不能超过500mg,地卡因单次用量不超过60mg。对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术要求陆续分次给药。麻醉的全过程应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应及麻醉平面的变化。

  (5)如需作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先取与勺状针头大小相应的输尿管导管一根,预先测试是否通畅,并测好长短尺寸。

  将勺状针头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术要求而定),输尿管导管从针腔内插入硬脊膜外腔后,边拔出针头,边缓慢将导管向硬脊膜外腔推进,导管留在硬膜外腔内3~5cm即可,不要过长。在拔勺状针头时切勿将导管带出腔外,从导管内试注少量麻醉药约2mL,如无阻力,局部不隆起,亦无液体外溢,即证明导管仍在外腔内。最后将留在体外的导管用胶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脱出和折曲成角,保证导管通畅及术中给药。

  这种麻醉方式镇痛效果较为理想。通过硬膜外腔阻断支配子宫的感觉神经,减少疼痛,由于麻醉剂用量很小,产妇仍然能感觉到宫缩的存在。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需要妇产科医生与麻醉科医生共同监督、监测产妇情况。

  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

  硬膜外麻醉的局限性:产程可能会因为使用了麻醉剂有所延长,但是可以通过注射催产素加强宫缩,加快产程。而且对麻醉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麻醉师的全程配合和监控。

#育儿#分娩伴宫颈痉挛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分娩是产妇娩出婴儿的过程常见症状包括羊水破裂、见红、阵痛强烈、腹部有下坠感产力、产道、胎儿等因素决定能否正常分娩简介分娩是指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到通过母体子宫、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可分为正常分娩和异常分娩。决定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社会心理因素。如果各因素正常并相互适应,胎儿经阴道顺利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任何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问题,可导致异常分娩,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危及产妇及胎儿健康。症状表现:临产的征兆有羊水破裂、见红、阵痛强烈、腹部有下坠感。诊断依据:指妊娠满28周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临产发动到通过母体子宫、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即为分娩。分娩有哪些类型?根据分娩方式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正常分娩;异常分娩。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分娩过程常见,分娩是女性顺产娩出婴儿的必经过程。是否可以治愈?多数产妇可顺利分娩。分娩是女性顺产娩出婴儿的必经过程,是一种疾病,但可能发生异常分娩情况,需要及时处理。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韩秀君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