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软组织急性化脓性疾病,肛肠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多数起病急骤,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已形成肛瘘。
病因:绝大多数是由肛腺感染所致,肛腺开口于齿线部肛窦因肛窦开口向上,粪便损伤或嵌入肛窦形成水肿、感染延及肛腺。肛腺形成脓肿后可向上、下蔓延或穿过肠壁、而至肛管括约肌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其次是肛周皮肤感染、损伤、异物、药物注射和手术后并发感染引起,极少部分可继发于糖尿病、白血病、溃疡性结肠炎。感染直接发生在间隙并形成脓肿或经淋巴引流扩散至间隙而引起。
以肛提肌为界分为低位脓肿和高位脓肿:
低位脓肿:1肛周皮下脓肿2、坐骨直肠间隙脓肿3、肛管后间隙脓肿4、低位肌间脓肿5、低位蹄铁形脓肿
高位脓肿:1、骨盆直肠间隙脓2、直肠粘膜下脓肿3、直肠后间隙脓肿4、高位肌间脓肿5、高位蹄铁形脓肿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活动时加重。
1、肛门周围皮下脓肿,最常见约占80%,主要症状肛周持续性跳动性疼痛,行动不便坐立不安,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初期局部红肿、发硬或压痛。需与血栓性外痔区别,后者边缘清晰,周围皮肤无炎症反应。浓肪形成后则波动明显,可穿刺证实。
2、坐骨肛管间隙脓肿,较常见,肛腺脓肿穿破肛管外括约肌而进入坐骨肛管间隙而形成的坐骨肛管间隙脓肿,此处间隙大,形成的脓肿范围亦较大,容量为60-90ml。疼痛较剧烈,常可有直肠刺激性状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痛疼、寒战等。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着炎症的加重,脓肿增大,局部大片红肿,明显触痛,排便时剧烈疼痛,有时影响排尿,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肛瘘。
3、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肛提肌之上,腹膜以下,少见,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疲倦不适等,严重时出现脓毒血症表现,常伴有排便不畅,排尿困难。但局部表现不明显,位置较深,临床常易被误诊,
4,、直肠后间隙脓肿,全身症状重,骶尾部酸痛,直肠坠胀
辅助检查:
直肠指诊、局部穿刺抽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少数深部脓肿需要依靠直肠腔内超声可明确诊断,必要时需做盆腔CT和MRT(核磁)检查可协助诊断。
治疗:
早期炎症浸润尚未形脓肿时,可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防止炎症扩散,有的抗生素不仅不能控制炎症反而导致感染加重,无论何种类型和部位的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尽早手术。脓肿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易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肛瘘。
常用方法:切开引流术:适用于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蹄铁形脓肿及高位脓肿,无切开挂线条件者,也是各种术式的基础。切开挂线术:适用于坐骨直肠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前卫脓肿,高位蹄铁形脓肿及婴幼儿脓肿。内口切开术:适用于低位肛瘘性脓肿。
术后护理:
非手术护理:
1、保持大便通畅。2、应用抗生素。3、热水坐浴,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痔疾洗液熏洗坐浴,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出血、疼痛症状,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后清洗坐浴4、急性炎症期应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避免局部受压加重疼痛。5、高热者给与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术后护理:
术后6小时进流质,术后第一日给半流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保持排便通畅。2、有脓液形成时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早期分泌物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可每日更换2次,防止切口感染。3、对脓肿切开引流术者定时清洗浓腔,保持引流通畅。4、脓肿切开挂线术①皮肤护理:保持肛门皮肤清洁,皮肤瘙痒时不可搔抓避免皮肤损伤感染。②挂线皮筋护理:术后7-15日至门诊收紧橡皮筋,直到橡皮筋脱落,脱落后局部创面可外敷中药生肌散,以促进创面愈合。5:热水坐浴便后局部创面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痔疾洗液坐浴,每日2次。即可缓解局部疼痛、清洁肛门周围皮肤,又有利于局部炎症的消散、吸收促进创面愈合。
健康教育:
1、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禁止饮酒及食辛辣刺激性食物。2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避免便秘和腹泻。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卧。3、肛门括约肌松弛者,术后15日起进行提肛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愈合,软化瘢痕,预防肛门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