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斑病与硬皮病区别 了解两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作者:陈磊
硬斑病与硬皮病虽然名字相似,但是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医学上认为导致硬斑病出现的原因包括慢性的创伤、药物的刺激以及感染等。而硬皮病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明确,往往认为是遗传、环境的因素、激素的刺激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硬斑病常见的发病部位在肩部、臀部、颈部以及胸部等处,患病的初期会出现黄豆粒大小的损害,发生病变的时候,周围会出现紫红色的红晕,损害质地较为坚硬,硬斑病的病程发展较为缓慢,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融合成片。
硬皮病的临床表现较硬斑病来比会相对严重一些,患者在发病的初期一般会出现精神萎靡和四肢无力的情况。随后患者会出现皮肤红肿、手足发冷、呼吸困难、咳嗽等情况,最严重的是会侵犯到肺部、心脏、胃部等部位,最危险的是会有生命危险。
对于硬斑病与硬皮病这些疾病来说,发现了患病就需要到医院采取最全面的检查和治疗。目前检查硬斑病一般采取尿常规检查、血沉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而检查硬皮病可以选择双手X线检查、食管钡餐检查等方法。
确诊了患病要进行最及时的治疗,治疗硬斑病与硬皮病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而病情相对严重的患者还需要采取局部的注射治疗。有些硬皮病患者还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硬斑病与硬皮病的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都需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贴身的衣服需要勤换洗,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持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凡事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适当的进行运动,这样才会有好的治疗效果出现。
#概述#硬皮病
阅读数 192018-06-2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发病罕见,多种因素参与发病过程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纤维化病程呈慢性,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预后差简介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属于罕见的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并是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胶原合成异常、血管异常、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在临床中主要分为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其中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对于它们的治疗主要是给予抗炎、免疫调节、改善血循环、减少纤维化、软化皮肤。其中局限性硬皮病主要局限于皮肤,早期的损害往往只限于肢体远端,或手指以及面部的皮肤,内脏一般受累,预后较好。系统性硬皮病广泛分布的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和多系统受累,预后定,大多预后较好,弥漫性硬化症预后良。症状表现:局限性硬皮病典型症状:一般自觉症状,偶尔会有感觉功能异常,较常见的类型为斑块状硬皮病,蜡样光泽,周围紫红色晕,触之为皮革样硬度,头皮处可引起硬化萎缩性斑状脱发;系统性硬皮病典型症状是:前驱症状为雷诺现象,较常见的类型是肢端型,皮肤硬化从手和面部开始,逐渐肿胀硬化萎缩,表现为“假面具脸”,逐渐出现骨关节、肌肉、血管、内脏的损害。诊断依据:通过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如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皮肤呈象牙色水肿硬化,活动期其周围有淡红色晕;系统性硬皮病除了皮肤的改变,还会累及四肢、关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并结合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硬皮病有哪些类型?局限性硬皮病:仅局限于皮肤,内脏一般侵犯,包括斑块状硬斑病、点滴状硬斑病、线状硬斑病、泛发性硬斑病、深部硬斑病、致残性全硬化性硬斑病、大疱性硬皮病、结节性硬皮病(前四个统称为硬斑病,后两个统称为特殊类型硬皮病)。系统性硬皮病:广泛分布的皮肤硬化,雷诺现象及多系统受累,包括肢端硬皮病、弥漫性硬皮病、CREST综合征。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2018年被纳入罕见病,局限性硬皮病好发于11-40岁,系统性好发于21-50岁[1],女性多见,国内鲜有报道,国外患病率为50-300/百万[7]。是否可以治愈?目前能治愈。需要根据硬皮病同的类型进行个性化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有自限性,在发病早期可能外用抗炎、免疫抑制剂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另外物理疗法,如光疗、蜡疗、按摩、推拿等可明显改善关节挛缩和活动受限的症状;系统性硬皮病可以通过抗纤维化、血管活性药物、免疫调节及抑制剂等缓解症状。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