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
作者:张鹏勇
手足口病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手足口病属于烈性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病就需要高度重视,并且做好患儿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除了重症手足口病,一般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得到痊愈。那么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上述问题,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个人预防、集体单位预防两个方面说起。
1、 个人预防措施。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应该重点教育做好手足口卫生,比如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喝自来水,不要吃生冷的食物。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亲密接触。对于儿童每天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家长应该做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让儿童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2、 集体单位预防措施。手足口病容易出现爆发性流行。建议托幼机构、小学等单位要做好通风换气的措施,每天对幼儿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对于疑似手足口病感染的患儿要做好严密的隔离措施。在疾病的高发期,应积极做好晨检措施。
根据上述讲解内容,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小编已经针对这个问题为大家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能出现爆发流行。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需要从个人和集体方面着手。家长应该教育儿童做好严密的手口卫生,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其次,托幼机构要做好通风措施及其消毒工作,及时隔离患病儿,防止疫情扩散。
#概述#手足口病
阅读数 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溃疡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合理治疗后多数可在1周内痊愈简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1]。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皮疹周围有炎症引起的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疼痒,皮疹恢复时结痂、留疤。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心跳加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等症状,甚至出现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血压降低或休克等严重症状。诊断依据[1]:临床诊断:好发于4~7月,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或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脑脊液、疱疹液或血清以及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或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疾病类型[1]: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1)重型(2)危重型是否具有传染性[3]?本病为国家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播[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怎么预防[2]?预防:重点是做好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儿童用品要做到定期消毒,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是否常见[1]?常见。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是否可以治愈[1,2]?可以治愈。轻症病例大多病情温和,具有自限性,水疱、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需入院严密观察,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并针对受累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如治疗或治疗及时,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