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近视眼的演变过程

近视眼是很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在全世界位列前茅,这跟我们每天接触的越来越普及的电子产品有关,越来越多的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长时间使用电脑或者手机,难免对眼镜会造成伤害。

我们经常听到睫状肌、晶状体,视网膜这几个词,要了解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就要先了解它们。

视网膜就是读取信息的平台,在我们的眼底,如果成像没有成在视网膜上,那么我们就看不清楚了,成像在视频网膜前面为近视眼,成像在后面为远视眼。

晶状体,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凸透镜,它的成像原理是由凸透镜的厚薄情况来控制成像在不同的焦距。如果刚好在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到东西。而近视就是屈光不正的一种,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而是在视网膜的前面就形成了焦点,因此就造成了视觉变形,导致了远方的物体变得模糊不清。

睫状肌,就像一个在拉力的小人儿,拉着晶状体来改变它的厚薄,以此来调节远近的景物,成像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当我们看近物的时候晶状体要变厚,当我们看远物的时候晶状体要变薄。而当晶状体失去了睫状肌的拉力时,就会增厚变凸,此时当我们看向远处的时候,焦点就落在了视网膜的前面,看东西就会变得不清楚,时间久了就会造成近视眼。

长期不健康的用眼,比如紧盯着电子屏幕,眼睛瞬目次数减少,出现眼部干涩、疲劳、异物感等干眼症症状,就会导致视觉质量下降。还有电子产品的光辐射会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睫状肌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

当然,也有部分是因为遗传,父母近视,孩子有可能也会更容易近视。近视的时候,也容易发生散光,当进入眼睛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两个焦点,那么就会发生了散光。

目前大部分的青少年是因为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不注意保护眼睛引起的,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如果有家长发现他们看东西不清楚,还是应该带到正规的眼科医院进行诊察,及时矫正。

向本文作者提问
黄彪·主治医师
黄彪主治医师三甲可处方
单县中心医院视光中心
好评100%|接诊量73087|响应时长79分钟
擅长:擅长眼科的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的诊治,对眼科的干眼症,结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等眼底疾病及眼眶肿瘤及小儿眼科等有丰富的经验。
¥45
问医生
#概述#近视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视近物正常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手术治疗矫正定期检查视力,关注眼底,防止视力进一步退化简介近视是屈光正的一种类型。当眼睛处于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光线有聚焦到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远处物体模糊清。这通常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过度弯曲、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造成的[1]。症状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视近物正常。诊断依据:根据近视典型症状,并结合专业的视力检查、自动电脑验光等方法,可进行诊断。国际近视研究协会将近视的诊断阈值设定为≤-0.50D[1]。*注:视力检查结果提示“-0.50D”,即为生活中通常所称的近视50度。近视有哪些类型?近视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三种:1.按屈光成分分类,近视可分为:屈光性近视(由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引起的)、轴性近视(最为常见);2.按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近视可分为: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内)、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略高,伴有眼底并发症等,如夜间视力差、闪光感);3.按近视度数分类,近视可分为:轻度近视(近视50度~300度)、中度近视(近视300度~600度);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度)。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近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近年来,全球近视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青少年近视呈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表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全球近视人数约为26亿,其中19岁以下近视者约有3.12亿,并特别指出:中国城市青少年近视发病率较高,达67%[2][3]。是否可以治愈?近视一旦产生,法治愈,需要终身进行视力矫正。视力的矫正一般对正常生活有特别影响。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否。
黄彪·主治医师赵阳副主任医师北京美尔目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