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护理保健工作知识概述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
健康一点通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李晓

黄疸这种病症表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肝内外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黄疸的发生,黄疸的发生代表我们体内的胆红素浓度出现了异常的升高。除了肝胆系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我们出现黄疸之外,还有一些急性传染病、血液病、代谢疾病以及先天性疾病等也都极有可能导致黄疸的增加,因此我们在受到黄疸侵害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引发黄疸的根本病因之后进行有效的治疗处理,这样才能有效保护我们的健康。本文主要是帮助大家了解一些关于黄疸的护理知识。

以下就是黄疸的日常护理知识的介绍:

1、虽然说黄疸的治疗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但是黄疸的护理也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哪一种病因所引起的黄疸,患者都一定要注意休息,而且一定要注意及时帮助患者消除各种负面的心理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黄疸患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日常饮食一定要注意保障低脂肪、易消化以及富含维生素,黄疸的发生可能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腹水的症状,因此伴随腹水的黄疸患者一定要注意钠盐以及水的摄入情况,另外黄疸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以免病情的加重。

3、黄疸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皮肤、粪便以及尿液的颜色都发生异常,因此我们在对黄疸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一定要注意观察皇者的皮肤变化情况、尿液以及粪便的颜色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进行性加重的状况。

4、部分患者会因为黄疸的发生而出现皮肤瘙痒不适的症状,因此这种类型的黄疸患者一定要注意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工作,可以在局部适当应用一些温和的止痒剂来达到缓解瘙痒不适的效果。

黄疸的发病不限任何年龄性别,而且很多的新生儿都会受到黄疸的侵害,因此我们在找到黄疸的病因进行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黄疸的日常护理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患者因为黄疸所产生的各种不适和痛苦,才能有效避免患者因为黄疸的发生而受到更多更加严重的损害。

#概述#黄疸病
阅读数 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由各种原因(肝损害最常见)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组织、体液黄染轻症可治愈,存在原发病者需明确病因对症治疗简介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同[1,3]。症状表现[1-2]:典型症状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黄染,可伴有皮肤瘙痒。诊断依据[1]:依据黄疸的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肝功能检查中血清胆红素指标升高(血清胆红素>34.2μmol/L)可确诊疾病。疾病类型[1-2]:1.按发病原因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阻塞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2.按增高的胆红素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2)结合胆红素血症黄疸是否具有传染性[1]?黄疸本身是传染病,传染性。但是由病毒性肝炎(多见于乙肝、丙肝)引起的黄疸则具有传染性(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时)。通过什么方式传染[5]?乙肝、丙肝(肝炎病毒处于复制活跃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包括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性接触传播以及母婴传播。怎么预防[5]?乙肝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疫苗,当前尚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避免与感染者的过度接触、避免医源性传播(如规范使用注射器、血制品等)、避免安全的性行为,都是预防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是否常见[1,2]?本病常见。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而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性黄疸病因的90%以上。是否可以治愈[3]?本病轻症可以治愈,但是由于原发肝病导致的黄疸,需在明确原发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长期对症治疗,以维持在肝功能代偿期。是否遗传[1]?具有遗传性,部分遗传性疾病患者好发黄疸。易引起的黄疸遗传性疾病为遗传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该病包括Roto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遗传性胆汁淤积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良性复发性胆汁淤积、妊娠复发性胆汁淤积)、肝内胆管发育良综合征、胆管囊性病等。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健康一点通·首席健康管家苏琳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