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会出现在乙状结肠吗 肠结核会出现哪些症状表现
作者:许金云
肠结核属于肺外结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发生率并不低。结核分枝杆菌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随处可见,可能不一小心就会感染上此类细菌。在消化系统结核中,以肠结核最为多见,对这种病发生的部位,可能很多人还不太了解。那恶魔肠结核会出现在乙状结肠吗?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这个问题,并为您简要概述本病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肠结核是感染细菌为人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在中青年男性人群中最为多见。本病主要发生在回盲结合部,也就是回肠和盲肠部位,其他部位相对发生率低。如果要问肠结核是否会出现在乙状结肠,答案也并不是否定的。因为细菌在肠道内定植的部位是随机的,只是认为在大概率的情况下,细菌定植在回肠和盲肠,但也不能排除不会发生乙状结肠部位的感染。因此,肠结核会出现在乙状结肠。本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呢?
1、下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疼痛可能还会蔓延到中上腹部或者肚脐周围,疼痛的性质为隐痛或者钝痛。少数情况下,在饱餐后可诱发疼痛。如果并发肠梗阻,还可能出现腹部绞痛。
2、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肠道内有炎症病灶,肠道分辨的蠕动速度加快,排空速度也会很快,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腹泻(如水样便或者稀糊样便)。
3、全身表现。结核感染的人群普遍都会出现午后潮热、盗汗、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上述症状时好时坏。
综合以上的介绍,肠结核会出现在乙状结肠吗?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肠结核的症状。肠结核最多发生的部位是位于回肠和盲肠部位,但是乙状结肠部位也不能排除,因此乙状结肠也会出现肠结核。肠结核多是由于肺结核继发感染而来,患者多会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可蔓延到上腹部)、大便习惯异常和发热、盗汗等全身表现。若一旦确诊,患者需要长期抗结核治疗。
#概述#肠结核
阅读数 2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有腹痛、腹泻、便秘、发热、盗汗等常继发于肺结核,患者以中青年较为常见早诊断并及时接受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简介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其典型症状包括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有时腹泻便秘交替)、腹部肿块及长期规则的低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出汗即止)、消瘦、乏力等。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1]。症状表现[1]:肠结核的典型症状包括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有时腹泻便秘交替)、腹部肿块及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指长期规则的低热、贫血、消瘦、乏力等)和肠外结核表现(肠外结核表现为张炽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或稽留热(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1℃)。诊断依据[1]:依据肠外结核病史(主要是肺结核)及腹痛、腹泻、便秘、右下腹压痛、腹块或原因明的肠梗阻,伴有发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出汗即止)等症状,结合肠黏膜病理活检发现干酪性肉芽肿可确诊肠结核。疾病类型[1]:溃疡型肠结核:肠壁出现干酪样坏死(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并形成边缘规则、深浅一的溃疡;增生型肠结核:病变多局限在回盲部,黏膜下层及浆膜层可有大量结核肉芽肿和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肠壁增厚、僵硬;亦可见瘤样肿块突入肠腔;混合型肠结核:兼有上述两种病变。是否具有传染性[1]?国家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染[1]?传染源/传播方式:(1)传染源为带菌者;(2)传播途径有肠源性(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唾液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与其共餐可被传染)、血源性(粟粒性肺结核患者血液中含有结核分枝杆菌)和直接蔓延(腹(盆)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肠结核);怎么预防[1]?预防:接种卡介苗、房间常开窗通风、进入高危场所时佩戴医用口罩、避免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等。是否常见[1,2]?常见。常继发于肺结核,因此肺结核患者应警惕本病。研究显示,肠结核患者以中青年居多,18~40岁占54.6%。是否可以治愈[1]?可以治愈。确诊后经及时药物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是否遗传[1]?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大家还在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