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是怎么得的 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4个诱因浅析
作者:许金云
自身免疫性肝脏这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和患者自身的免疫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发热、皮疹、黄疸以及腹胀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该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的健康受到肝炎以及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侵害,甚至还会对我们的关节以及皮肤健康都造成极大的损害。
以下是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病出现的一些诱因的介绍:
1、先天遗传是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虽然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原因暂时还没有完全明确,但是相关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情绪的肝脏疾病,所以说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出现和先天遗传有着紧密的联系。
2、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诱因还包括环境因素,长期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之中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影响到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使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几率明显上升。
3、药物也是促使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的诱因之一,长期应用一些药物不仅会导致我们的肝脏受到损害,还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的紊乱失调,造成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出现。
4、病毒感染这种原因的产生也极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出现,因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止病毒感染的情况出现,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几率。
我们需要通过及时消除远离各种会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诱因来达到有效降低疾病发病几率的效果,而受到自身免疫性肝病侵害的患者一定要尽早确诊疾病,然后通过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或者是联合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的方式来治疗处理疾病,这样才能防止自身免疫性肝病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
#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炎
阅读数 8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黄疸、腹水、脾大、乏力、右上腹疼痛严重者可致肝功衰竭一般需要药物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简介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具有自身免疫基础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肝病,病因尚明确。根据主要受累的肝细胞类型同,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身免疫性肝炎,二是自身免疫性胆管病。后者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治疗上主要以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对肝脏的损害为主。当肝脏损害进入终末期时,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挽救生命的手段。预后差异大,实验室检查缓解后,一般预后较好。第一次就诊时若已经进展至肝硬化阶段,经治疗后可暂时控制,但反复发作者,预后佳。症状表现:乏力、嗜睡、黄疸、腹水、发热、右上腹疼痛。诊断依据:依据患者乏力、嗜睡、黄疸、腹水、发热、右上腹疼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联系实验室检查、彩超及组织学检查等可以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哪些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为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血清转氨酶和IgG升高,常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由于肝内小叶间的胆管肉芽肿炎症,导致小胆管破坏减少、胆汁淤积,最终出现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特发性肝内胆管炎症和因纤维化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慢性胆汁淤积综合征、门脉高压和最终肝衰竭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IgG4相关性胆管炎: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病因明的胆道疾病,其生化和胆道造影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否,自身免疫性肝炎见于所有人种和所有年龄,男女比例为1:4,发病年龄呈双峰型,即青春期和女性绝经前后,亚太地区的患病率40~254/百万人,年发病率6.7-20/百万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中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9,发病年龄可在20~90岁,平均年龄50岁。受地区和人种限制,每年发病率和患病率为2~24/百万人,患病率19~240/百万人。原发性肝内胆汁性肝硬化有家族因素,患者的一级亲属中患病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主要累及年轻男性,男性占比70%,平均发病年龄是40岁。是否可以治愈?较难治愈,主要以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对肝脏的损害为主。当肝脏损害进入终末期时,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挽救生命的手段。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