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不现实,午后这样吃可以很健康!
近年来,‘过午不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减肥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是,从中午开始,到次日清晨,不再进食任何食物。许多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控制体重,同时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然而,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博士聂文强指出,‘过午不食’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并不现实。他认为,过午少食,食物营养均衡合理,避免过度肥甘厚腻,不过量吃夜宵,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
‘过午不食’这种观点起源于佛教,最初是为了清心寡欲利于修行。但即使在佛教内部,也很难见到午后完全不进食的情况。相反,佛教徒允许过‘中’后吃茶羹和‘药食’,这些食物和药物可以补充身体修行及体力劳动所需要的养分。
清代皇帝笃信佛教,一日两餐,但午后还会适当进食茶点。这并不是真正的‘过午不食’。实际上,无论是理论的提出者和执行者,都很难见到午后完全不进食的情况。
聂文强博士指出,当代人的生活习惯在午后到睡前这十多个小时,需要从事很多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需要消耗一定的养分,也需要一定的补充。因此,完全过午不食是不现实的,也会产生一些脾胃疾病。
许多医家认为,‘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而是少食。例如,《老老恒言·饮食》说‘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潜斋简效方·慎疾法》说‘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这些观点都告诉我们,午后尽量避免迟肥甘厚腻或者难消化的食物,在量的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此外,吃完饭之后,要尽量避免立刻卧床休息,要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医学传灯》说‘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惟有郁结成病而已’,《外台秘要》说‘人不得每夜食,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若食气未消,而伤风或醉卧,当成积聚百疾’。因此,过午少食,食后适当运动能够预防食后就寝致消化不良。
大多数医家都反对吃夜宵。例如,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认为:‘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若冬月夜长,性热者须少食。’酉、戌时相当于现代17点—21点,也就是说,晚上9点之后最好不再进食,即使吃也要少吃。因为夜间是我们收敛阳气滋养阴气的时候,适合早睡养阴,吃得太晚,距离睡眠的时间太紧会在睡觉的时候增加脾胃的负担,一来食物消化不好,易生痰湿,二来不利于敛藏我们的阴气,影响睡眠。
因此,过午完全不食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不现实的。过午少食,食物营养均衡合理,避免过度肥甘厚腻,不过量吃夜宵,才是健康的饮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