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动骨一百天?专家说躺床上越躺越糟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会建议骨科手术后回家静养,不少患者于是乖乖的在床上躺足100天,可是等到下地后才发现骨头是长好了,肌肉却萎缩了,关节也变硬甚至没法行走了,有的还必须到医院进行“二次翻修”。“其实,康复锻炼的知识在术前就应该有所了解,术后的6个小时内康复治疗就应该介入进来,尽早让患者‘活动’起来,避免功能障碍的出现,否则后期处理更加麻烦。”在“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成立大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刚说道。
刘刚表示,临床上骨科手术的病人中有30%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神经功能损伤,本体感觉下降,反复感染,而一旦发生里面18%-20%患者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这都是因为病人手术后没有掌握合理的康复方法或医生没有给病人进行合理指导导致。”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刚发言
“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成立大会
“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成立大会
30%骨科手术患者存在术后功能障碍,需二次动刀
18岁的小胡4月末因踢球导致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在南医三院(广东省骨科医院)做了韧带重建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第二天康复医生就开始指导小胡进行康复锻炼,由于小胡马上要参加高考,术后第三天就出院回家了。
出院时,医生和康复师都叮嘱他一定要按医嘱做康复训练,不要偷懒,不然会影响术后关节康复,并要求小胡术后一个月回医院复查,然而,回家后小胡忙着复习功课没按医嘱做康复锻炼,一个月后也没回来复查,直到高考结束后因为关节僵硬、行走困难才回到南医三院。医生告诉小胡,因为术后康复不到位导致他现在关节僵硬,只能通过关节松解术才能解决。
刘刚表示,医院每年都会接诊近百名因术后康复不佳而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这跟国内骨科普遍存在着重手术轻康复、手术与康复严重脱节、骨科患者住院期间无康复专业人员等有很大关系。
“以前医生只关注骨骼复位,关节置换、肌肉韧带的修复是否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到病人的功能是否恢复,尤其像骨折的病人多数都是比较年轻的,他们大多数都需要回归社会,回归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所以说康复的早期介入,尤其在围手术期上的介入那么就显得至关重要。”刘刚指出,功能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的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和功能障碍,比如说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早期术后肿胀和疼痛的消退,改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预防肌肉萎缩,促进病人早日下床活动,减少病人住院时间,缩短病人医疗费用的支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医三院成立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
8月10日,南医三院召开“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成立大会,全国78家医院400余名骨科康复医生参会,共同搭建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平台。据了解,我国没有统一的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标准,术后康复的进行要么参考国外的方式,要么由各骨科医生依照经验进行,各个医院的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技术都不同,如何合理的组合各种治疗手段?如何科学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如何指导患者有效康复?目前没有解决方案,因此,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评估和治疗体系非常必要。
2018年南医三院康复医学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正式发布“骨科围手术期康复体系”,该体系共完成102种骨科常见病围手术期康复的临床路径,且经过10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完善,造福了10万余名骨病患者。该体系发布后,南医三院康复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名骨科、康复科医生的反馈,大家希望将这个体系的内容普及,让医生们在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时有据可依,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
刘刚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骨科围手术期康复全国联盟,目的是为了搭建一个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希望借助这个平台促进各单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将骨科围手术期的康复技术推广普及,在推广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中国的骨科围手术期康复标准。(通讯员:孙健、游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