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强联手!全国首个“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落户上海
“来,摸摸小肚子的右上方,我们身体里最大的一个内脏器官,肝脏就住在这里。他是我们每个人身体内新陈代谢的中转站......”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房里,穿着道具“内脏背心”的儿童乐益会游戏师和儿科医院医务社工被几个小朋友围在中间,小朋友正忙着把不同内脏器官粘贴到背心上。游戏师和医务社工一边指出每个器官的正确位置一边给小朋友讲解着它们的主要功能。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房里没有印象中哭闹的儿童、焦虑的家长……小朋友们在游戏师、医务社工以及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心地做着“医疗游戏”,原本在一旁的“玻璃心”家长也秒变“佛系”:“看到宝宝住院以来第一次那么开心,我原本焦虑的情绪大大缓解,医院如此独特的治疗,真是太棒了!”
2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共同启动了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据悉,该项目主要针对住院儿童开展专业的医疗游戏辅导,同时培训医务社工及医护人员掌握游戏辅导的技能,把医疗游戏辅导的体系融入医院诊疗体系,并开展相关介入成效的研究。
“我们不仅要为患儿提供医疗服务,关注患儿就医,还要体现人文关怀,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从患者和医院的角度来促进医患同盟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构建和谐就医环境、提升患儿及家属就医体验、缓解医患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洪教授表示,儿科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围绕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并获得非常好的成效。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深入探索与第三方公益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式,与儿童乐益会强强携手启动“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这也是我们儿科医院 ‘一切为了孩子’宗旨的良好呈现。”
事实上,儿科医院引入儿童医疗游戏辅导是在已有成熟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志愿服务基础之上,聚焦患儿个体面对医疗过程中的焦虑恐慌情绪的一种技术探索,从而更好地回应患儿家庭的心理社会需求和提供人文关怀。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有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2周后还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
据悉,项目基地将研发一套医疗游戏包,包含7个游戏袋,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病种、医疗场景,配合符合患儿特点的专业医疗游戏,用于日常的项目开展。比如,“分散注意力”游戏包、“陪伴”游戏包、“认识身体”游戏包、“我是小医生”游戏包等等。每个游戏包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和道具,针对性强,包内均有“使用说明介绍卡”,详细介绍了游戏包内的物资、使用方法、游戏示例、注意事项等。由志愿者或医护人员带领患儿或患儿家长一同进行改造和创作,通过游戏来模拟医疗过程,把“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们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消除对于医院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
台湾基隆医院临床心理师、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询商学系博士陈静怡老师表示:“项目基地引入了’医疗游戏’这个概念,将医疗和游戏有机结合,非常值得期待。游戏是获取知识和保持健康的方式,不仅能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交流和融合的机会,还能激发出每个孩子身上的活力。在基地中,针对医疗场景以及患病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为他们设计专属游戏,这对于特殊群体儿童的心理建设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此前,游戏走入医院,大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推广。如今,游戏治疗已然走进了中国。
作为该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BD医疗先后与7家医院探索游戏辅导与医疗的结合,有160余位来自BD的志愿者、超100位医护人员参与,共计为200多名患儿带去了游戏的欢声笑语。
据悉,2018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的目标是探索医务社工、志愿者开展医疗游戏辅导服务的可行性和实务模式,打造医疗游戏辅导的培训和研究基地。
儿童乐益会战略顾问张烨霞介绍,儿童乐益会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游戏和运动的力量促进困境儿童发展的国际组织。自2007年起,儿童乐益会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11所医院开展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截止2016年底,已有超过61万名中国儿童从儿童乐益会开展的项目中受益。
“未来,我们还将不遗余力与同道中人探索扩大医疗游戏的影响力,并将合作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提升中国对于医院游戏辅导的认知,并希望能够逐步推广以期影响政策将医疗游戏纳入医院日程管理体系,并力争推送医疗游戏辅导师的行业发展,让更多患儿受益。乐益会的宗旨是让所有孩子都有游戏的权利,当然,这包括患病的孩子们!”张烨霞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