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肺部小结节无法手术很焦虑怎么办?听听专家怎么说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专家,明明我这里有个2毫米的小结节,你为什么不给我手术?”

  “医生说的肺癌要早诊早治,为什么有了小结节,还要我随访观察?”

  11月10日,正值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在上海市医学会指导下,由胸外科分会主办、新民科学咖啡馆协办的“健康方向盘”肺癌防治科普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当数十位沪上知名胸外科、影像科专家到达义诊场地时,立刻被三四百位等待咨询的患者围的水泄不通,义诊场地外也排起了长龙,而关于体检或者筛查中查出小结节的问题最受关注。

  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呼吁了多年肺癌要早诊早治,明明查出了小结节,为什么还不能做手术?明明有了小结节,为什么不告诉我良性恶性?随访观察岂难道在浪费时间?

  肺癌成上海肿瘤患者头号死因

  2016年,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上海市每天有129个人被查出癌症,其中肺癌23人,占17.8%,远超胃癌、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常见病种。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健康杀手”,而每天因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更是达到29人,占肿瘤死亡人数的24.4%。

  对于吸烟、有家族遗传史、高空气污染暴露环境的特殊职业等肺癌高危人群而言,早期体检已经成为最为有效的筛查手段,尤其是低剂量螺旋CT。

  曙光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周嘉教授等专家还特别提示,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有肿瘤家族史、有职业暴露史等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肺癌检查。健康人群自35岁起,应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部留样,如没有问题,之后可以隔几年再做。

  上海市肺科医院影像科主任孙希文教授表示,通过低剂量螺旋CT胸部以及肺癌抗体检测等技术,能及时发现早期肺癌。中山医院胸外科行政副主任、肺癌中心主任葛棣教授指出,除放疗、化疗外,外科手术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肺癌较为有效的方式,随着医学与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微创手术如胸腔镜肺段切除等,为胸外科手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可以根治早期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

  体检查出小结节 其实没那么可怕

  “当前民众对于小结节的恐惧可以理解,但决不能因此讳疾忌医,更不能盲目寻求手术解决,造成过度医疗,”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赵珩教授在接受39健康访问时表示,“ 一般地说,直径小于4毫米的孤立肺小结节,一般很少是恶性的,而且结节的威胁性小,只要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即可;直径介于4~10毫米的肺小结节,需仔细鉴别,每半年随访一次低剂量螺旋CT,看是否有变化。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异常,患者应进行小病灶高分辨、病灶薄层加三维重建CT扫描。直径大于10毫米的肺结节,基本可以通过CT、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百姓最为关心的随访观察是否影响生存期的问题,赵珩教授表示,在一项美国针对7万余名肺癌早期筛查对象的统计显示,发现小结节立刻切除与密切随访观察,确诊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限没有影响。尽管民众会有所担心,但事实上,所担心的并不存在。

  专家提醒,随着早筛技术的提升,以及百姓健康意识的觉醒,不少单位体检开始将低剂量螺旋CT加入体检套餐,发现小结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反而造成了一种恐慌,甚至逃避体检。民众应当更加理性,更加淡定的看待小结节的检出,即便是最终确诊为肿瘤,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多学科治疗下,也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每年一次低剂量螺旋CT  安全又有效

  在谈到推广低剂量螺旋CT对于肺癌早期发现的意义时,赵珩教授以胸科医院多年前开展的肺癌早期筛查项目为例:在徐汇区针对6000多人的研究中,通过低剂量螺旋CT检查,在入组的高危人群(年龄在45至75岁、有肿瘤家族史、吸烟或有烟草接触史)中,有25%的人被查出有小结节,怀疑为肺癌的有69例,其中23例经过胸科医院多学科专家讨论,这23例中有22例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肺癌,而早期肺癌在MDT治疗下,活过5年,10年,甚至长期生存已不是难事。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组日常门诊前来就诊的10例肺癌患者中,有5例已经是晚期。

  “对于有条件的人群,35或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以筛查肺癌,与常规CT扫描相比,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剂量更低(仅为常规CT扫描剂量的1/ 6),更安全,更有效。” 赵珩教授表示。

  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姜格宁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教授、曙光医院胸心外科周嘉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影像科孙希文教授、中山医院胸外科葛棣教授、长征医院胸外科钟镭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姚烽副教授等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肺癌#胃交搭跨越的恶性肿瘤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的恶性肿瘤典型症状是体重减轻和上腹痛,早期多症状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预后较好简介胃癌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癌前变化(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遗传等因素相关,典型症状为体重减轻、上腹痛,可伴有贫血、食欲缺乏、厌食、乏力等。胃癌的治疗与其病情进展时期有关,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时,可采取内镜治疗;进展期胃癌在全身转移时,可行手术治疗;肿瘤切除后,应尽可能清除残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的预后与其分期有很大关系。症状表现:胃癌的典型症状是体重减轻和上腹痛,可伴有贫血、食欲缺乏、厌食、乏力等症状。诊断依据:胃镜检查发现癌变病灶,结合黏膜活检发现癌细胞是目前胃癌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胃癌有哪些类型?1.根据组织病理学及分化程度,WHO近年将胃癌分为:腺癌腺鳞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小细胞癌2.根据胃癌进展时间可分为:(1)早期胃癌隆起型(息肉型,Ⅰ型)表浅型(平坦型,II型)深凹陷型(溃疡型,III型)(2)中晚期胃癌Ⅰ型(息肉样癌)II型(溃疡型癌)III型(溃疡浸润型癌)IV型(弥漫浸润型癌)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胃癌是常见病。50岁~70岁为高发年龄段。是否可以治愈?可可以治愈与诊断时病情所处的时期有关,早期胃癌的治愈率较高,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迄今为止,由于大部分胃癌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约7%~34%。是否遗传?是。10%的胃癌患者有家族史,其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2~3倍。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杨宏副主任医师北京肿瘤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