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下班就保持缄默是怎么回事

下班就保持缄默是怎么回事

近日,一名14岁的少年兵兵举止突然变得很奇怪,不肯说话,却一直跟着弟弟,模仿弟弟。检查后医生表示,少年沉默的原因是因为轻度的精神发育迟缓,得了“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沉默不语,可长时间一言不发。选择性缄默症患儿则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缄默,而对另一些人和环境中讲话流畅。跟缄默症一样,很多人在上班时间侃侃而谈,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疲惫懒言,面对亲友麻木冷淡。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班缄默形成原因:

1. 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难以兴奋;

2. 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

3. 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忽略亲友感受;

4. 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

上班族如何从心理调节中甩掉“缄默症”

1. 努力关注生活细节,寻找生活乐趣。重视情感交流,主动与亲友沟通,跳出交际怪圈。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选择对自己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

2. 对于工作劳累而“下班沉默”的人,亲友应在适当的时间适当介入,不要在其烦躁或疲劳时强制交流。同时,亲友要重视日常的关怀,学会倾听,认真体会对方感受,给重压下的对方更多理解和关怀。

3. 用人单位应提高对人性化管理的重视,对单位员工给予工作和生活同样的重视。给员工更多的休息放松时间,或者向西方很多国家那样,组织一些让员工及其亲友共同参与的活动或聚会,促进情感交流。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1.5亿+
累计服务患者
99%
患者满意度
30秒
平均响应时间
相关文章

文章 焦虑症与缄默症:认识、症状、治疗及预防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伴随紧张、惊恐不安等。该病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两种类型,其中广泛性焦虑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提心吊胆、过分警觉等,而惊恐障碍则表现为短时间内焦虑程度剧烈,出现呼吸困难、心悸、出汗等症状。焦虑症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治疗焦虑症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抗抑郁剂等,而心理治疗则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放松疗法等。此外,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休息等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焦虑症的预后多数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预后欠佳。对于普通人来说,预防焦虑症需要树立预防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应对焦虑的方法,并及时就医。 缄默症并非焦虑症的一种,它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期开始的获得性言语功能的丧失。缄默症与焦虑症在症状和病因上有明显的区别。缄默症儿童通常在其他方面发育正常,但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目前对于缄默症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行为疗法和言语疗法,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言语功能。

健康解码专家

6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五年级女生因成绩下滑和玩笑选择缄默,专家三方共同努力重建自信

苗苗从小品学兼优,性格外向,但升入五年级后,成绩不如以前,加上同学的一个玩笑,让她产生了被排斥的感觉。在父母资助农村贫困小孩的过程中,苗苗感到被抛弃,导致她选择缄默来逃避现实。专家建议,学校、家长和心理师三方应共同努力,帮助苗苗重建自信心。

运动与健康

20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语言障碍的可能原因与治疗方法

孩子不说话可能是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脑损伤后遗症或听力障碍等疾病因素引起的。这些情况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疗法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有助于改善语言技能;选择性缄默症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克服发言恐惧;自闭症的治疗涉及早期行为干预和语言训练;脑损伤后遗症可能需要物理治疗和言语-语言病理学评估;听力障碍则可通过助听器或植入式听觉设备改善。建议定期进行儿科神经科评估、语言和行为评估以及听力测试,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

病友互助家园

20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孩子沉默寡言的可能原因及治疗

孩子如果表现出理解语言但不主动说话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脑损伤后遗症或听力障碍等原因引起的。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孤独症谱系障碍可以通过行为疗法中的应用行为分析来改善语言技能;选择性缄默症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克服说话的恐惧;自闭症则可以通过结构化教育法提高社交和语言能力;脑损伤后遗症可以通过语言康复治疗来恢复语言能力;听力障碍可以通过助听器或植入式听觉设备来辅助改善听力。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

疾病解码者

20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的联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障碍,常常与焦虑障碍紧密相连。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但在其他环境中却能正常交流。这种障碍不仅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本文旨在探讨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和权威文献的引用,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首次被正式认可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在1994年,收录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它被定义为在特定社交情境下持续的言语不发,尽管在其他环境中能够说话。焦虑障碍则是一组以过度担忧、恐惧和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多种类型。 研究显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也符合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Kearney, 2011)。这一发现提示我们,选择性缄默症可能是焦虑障碍的一种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社交情境下的极端表现。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首先,从心理机制上看,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在面对特定社交情境时,可能会经历极度的焦虑和恐惧,这种情绪反应阻碍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其次,从行为角度来看,选择性缄默症可以被视为一种回避行为,是患者应对社交焦虑的一种方式。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8岁的男孩,在学校和陌生人面前完全不说话,但在家中却能与家人正常交流。通过心理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并伴有社交焦虑障碍。治疗过程中,心理医生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结合家庭治疗,逐步帮助小明在社交情境中减少焦虑,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 影视作品案例: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角色汉尼拔·莱克特,虽然不是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但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沉默和对话选择,反映了个体在面对极端压力或焦虑时可能采取的极端应对策略。 文献解释:Kearney(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其焦虑障碍的成分,采用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的联系,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特点。首先,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改变患者对社交情境的认知,减少其焦虑反应。其次,家庭治疗也非常关键,通过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增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支持和理解。此外,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被考虑,尤其是当焦虑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 文献解释:根据《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心理健康服务的提供应覆盖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强调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心理障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深入理解这一联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类患者,还能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我们呼吁公众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减少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偏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环境。

家庭医疗小助手

5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的关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和焦虑障碍是两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尽管他们在其他环境中能够正常交流。焦虑障碍则是一组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特征的疾病。本文旨在探讨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专业研究,提高公众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通常在儿童时期被诊断出来,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它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家庭环境和个体的性格特征都可能是影响因素。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的、过度的担忧和恐惧,这些情绪和行为对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显著的困扰。 文献解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提供了关于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描述,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密切。许多研究表明,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例如,一项发表在《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上的研究指出,选择性缄默症儿童中有高达75%的比例同时患有社交焦虑障碍。 案例分析:小明,一个8岁的男孩,在学校和陌生人面前完全不说话,但在家中却能与家人正常交流。经过心理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并伴有社交焦虑障碍。通过心理治疗和家庭支持,小明逐渐在学校中开始与同学交流。 影视作品案例: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角色汉尼拔·莱克特,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展示了个体在极端压力和焦虑下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虽然这并非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案例,但它引发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讨论。 文献解释:《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提供了选择性缄默症与社交焦虑障碍之间关系的实证支持。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综合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在某些情况下的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明是治疗这两种疾病的有效方法。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减少焦虑感,从而逐步克服选择性缄默症。 家庭支持和教育也至关重要。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特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和克服他们的恐惧。 文献解释:《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发表的研究支持了CBT在治疗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中的有效性。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至关重要。通过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许多患者能够显著改善他们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提高,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社会隔离感,促进他们的康复。 本文通过探讨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的关系,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身边可能遭受这些疾病困扰的个体。

医疗数据守护者

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症状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两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深入探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鼓励那些可能正在经历类似困扰的人们寻求专业的帮助。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尽管在其他环境中他们能够正常交流。这种情况通常在儿童中更为常见,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焦虑障碍则是一组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这两种疾病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家庭环境、心理创伤以及个体的性格特质有关(Kopp & Gillberg, 1997)。焦虑障碍的成因则更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脑化学物质失衡、个体经历的压力事件等(Bandelow & Michaelis, 2015)。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问题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下降(Kroenke et al., 2007)。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可能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导致社交障碍和学习困难,进而影响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案例分析 现实案例:小明是一名8岁的男孩,在学校和陌生人面前完全不说话,但在家中却能与家人正常交流。经过心理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通过家庭治疗和行为疗法,小明逐渐在学校中开始与同学交流。 影视作品案例:电影《雨人》中的主角雷蒙德,虽然主要表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但其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性缄默和社交焦虑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了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互动中的困难。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明对这两种疾病都有显著效果(Hofmann et al., 2012)。此外,家庭支持和教育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尤为重要,而对于焦虑障碍,学会放松技巧、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管理方法。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减少对心理疾病的偏见,我们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同时,鼓励那些受到这些疾病困扰的人们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Bandelow, B., & Michaelis, S. (2015)。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7(3), 327-335。 Hofmann, S. G., Asnaani, A., Vonk, I. J., Sawyer, A. T., & Fang, A. (2012)。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 review of meta-analyses。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36(2), 427-440。 Kopp, S., & Gillberg, C. (1997)。Selective mutis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8(2), 151-156。 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B., Monahan, P. O., & Löwe, B. (2007)。Anxiety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 Prevalence, impairment, comorbidity, and detection。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6(5), 317-325。

老年健康守护者

3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的关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其中两个引人关注的领域。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尽管他们在其他环境中能够正常交流。焦虑障碍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过度的担忧和恐惧。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一关系对于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支持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专业研究,提高公众对这一主题的认识。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 SM)是一种在特定社交情境下出现的言语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且与社交焦虑紧密相关。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则是一组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选择性缄默症被归类为一种焦虑障碍的表现形式。 文献解释:根据Kopp和Gillberg(1997)的研究,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同时患有社交焦虑障碍,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复杂而深刻。焦虑障碍,尤其是社交焦虑障碍,被认为是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心理基础。患者在面对特定社交情境时,可能会经历极度的恐惧和焦虑,这种情绪反应导致他们在这些情境下选择不说话。 案例分析: 现实案例:小明,一个8岁的男孩,在学校和陌生人面前完全不说话,但在家中却能与家人正常交流。心理评估显示,小明患有选择性缄默症,并伴有社交焦虑障碍。通过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小明逐渐在学校环境中开始尝试说话。 影视作品案例: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角色汉尼拔·莱克特,虽然不是直接描绘选择性缄默症,但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沉默和复杂心理状态,间接反映了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可能经历的内心世界。 文献解释:根据《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的一项研究,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明是治疗选择性缄默症和相关焦虑障碍的有效方法。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综合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教育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治疗这两种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导致焦虑和缄默的负面思维模式。此外,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同样重要,创造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文献解释:美国心理学会(APA)指出,家庭治疗和学校干预在治疗选择性缄默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教育家长和教师如何支持患者,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言语表达。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深入理解这一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那些受影响的个体。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同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帮助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克服障碍,重拾自信,融入社会。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的认识,减少对这些疾病的误解和偏见,促进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药事通

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与焦虑障碍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两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疾病的定义、成因、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提高公众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尽管在其他环境中他们能够正常交流。这种情况通常在儿童中更为常见,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焦虑障碍则是一组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特征的心理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这两种疾病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选择性缄默症的成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家庭环境、心理创伤以及个体的性格特质有关(Kopp & Gillberg, 1997)。焦虑障碍的成因则更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脑化学物质失衡、个体经历的压力事件等(Bandelow & Michaelis, 2015)。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困扰,它们还可能对个体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例如,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问题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下降(Kroenke et al., 2007)。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可能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导致社交障碍和情绪问题加剧。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位8岁的男孩,在学校和陌生人面前完全不说话,但在家中却能与家人正常交流。经过心理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通过家庭治疗和行为疗法,小明逐渐在学校中开始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影视作品中的案例,如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角色汉尼拔·莱克特,虽然其表现更偏向于精神病学的极端案例,但也间接反映了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表达自己的困境。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被广泛应用于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中,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来减轻症状(Hofmann et al., 2012)。此外,家庭治疗对于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尤为重要,通过改善家庭沟通和互动模式,帮助患者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对于焦虑障碍,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治疗焦虑障碍的常用药物之一,已被证明能有效减轻症状(Baldwin et al., 2014)。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障碍是影响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不仅影响个人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通过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鼓励患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那些受影响的个体。同时,持续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Kopp, S., & Gillberg, C. (1997)。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和治疗。《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 - Bandelow, B., & Michaelis, S. (2015)。焦虑障碍的治疗指南。《世界精神病学》。 - 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B. W., Monahan, P. O., & Löwe, B. (2007)。焦虑和抑郁障碍的筛查和评估。《美国医学会杂志》。 - Hofmann, S. G., Asnaani, A., Vonk, I. J. J., Sawyer, A. T., & Fang, A. (2012)。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障碍的效果。《临床心理学评论》。 - Baldwin, D. S., Anderson, I. M., Nutt, D. J., Bandelow, B., Bond, A., James, D. S.,... & Wittchen, H.-U. (2014)。英国精神药理学会焦虑障碍治疗指南。《英国精神药理学杂志》。

康复之路

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症:精神心理科普

引言 在当今社会,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症这两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精神障碍,患者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而在其他情境下则能正常交流。焦虑症则是一种以过度担忧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这两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本文旨在通过科普的方式,向公众介绍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症的基本知识,探讨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治疗方法,提高公众对这些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背景知识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症都属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范畴。选择性缄默症的确切成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遗传、家庭环境、心理创伤等因素有关(Kopp & Gillberg, 1997)。焦虑症的成因则更为复杂,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Bandelow & Michaelis, 2015)。这两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的标准。 主题展开 选择性缄默症的患者在面对特定情境时,如学校或公共场合,会出现无法说话的症状,但在家中或与熟悉的人交往时则能正常交流。这种疾病的表现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和学习上遇到困难,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焦虑症患者则常常经历过度的担忧和恐惧,这种情绪反应超出了正常范围,严重时会干扰日常生活。 案例分析 现实案例:小明是一名8岁的男孩,在家中活泼开朗,但自从转学到新学校后,他在学校里完全不说话。经过心理医生的评估,小明被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通过家庭治疗和学校的支持,小明逐渐在学校里开始与人交流。 影视作品案例:电影《雨人》中的主角雷蒙德,虽然主要表现为自闭症的症状,但影片中也展现了他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性缄默特征,引发了公众对这一疾病的关注。 解决方案或建议 针对选择性缄默症,心理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治疗等。对于焦虑症,除了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美国精神病学会(APA)推荐的治疗指南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即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APA, 2020)。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如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对缓解焦虑症状有所帮助。 结论 选择性缄默症和焦虑症是两种影响广泛的精神心理疾病,它们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通过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同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精神健康问题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参考文献 Bandelow, B., & Michaelis, S. (2015). Epidemiology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7(3), 327-335. Kopp, S., & Gillberg, C. (1997). Selective mutism: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8(5), 551-56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0).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3), 251-261.

绿色医疗倡导者

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患者因无法主动与他人交流而寻求帮助,特别是在人多或陌生场合。经医生询问,患者描述自己存在社交恐惧症状,并接受了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轻度社交恐惧。患者男性18岁

就诊科室:临床心理科

总交流次数:5

医生建议:建议:患者可以先进行自我练习,如对着镜子大声朗读、在家人面前进行演讲等,逐渐克服社交恐惧。如情况未改善,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药物治疗方面,如有需要,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抗焦虑药物等。生活中,患者可尝试逐渐扩大社交圈子,参加社交活动,提高社交能力。

查看详情

4岁儿童不愿与人交往,躲在大人身后,语言和运动能力正常,但不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是否有社交障碍?患者男性4岁

就诊科室: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总交流次数:40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描述,孩子可能存在自闭症选择性缄默症的可能性。建议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进行面对面的诊断和评估。同时,家长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查看详情

儿童行为问题咨询,患者询问关于孩子社交障碍、重复行为和食物选择等问题。患者男性3岁

就诊科室:青少年儿童心理科

总交流次数:0

医生建议:建议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家长需耐心引导,与老师和幼儿园沟通以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交场合。对于重复刻板行为如只吃固定食物和看固定动画片等不必过分关注。治疗需结合家庭、学校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干预。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避免强制干预孩子的行为。

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