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足口病不发烧怎么治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现在的宝宝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宝贝,因为宝宝一有什么病痛都会牵动家长们的心,而宝宝手足口病就是其中一个对我们宝宝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很多家长因为不清楚宝宝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当遇到宝宝手足口病不发烧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确定为宝宝手足口病,并进行治疗了。那么,遇到宝宝手足口病不发烧到底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出,宝宝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手足口病患儿的皮肤和口腔上,但手足口病的病毒会侵犯手足口病患儿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宝宝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表现一般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等、手足口病患儿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而且手足口病的患儿多为两岁左右的儿童。所以即使遇到一些特例比如宝宝得了手足口病却不发烧的,也要及时进行治疗。

孩子 女 果汁 橙汁 橙子 榨汁_12505687_xxl

  因为我们的小宝宝身体抵抗力还比较弱,所以一旦遭受手足口病疫毒之后,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将发生迅速的变化,因此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等等。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学上防治宝宝手足口病的一些药方:

  宝宝手足口病的预防方

  预防方取用金银花六克,大青叶六克,绵茵陈十五克,生苡仁十克,生甘草三克。用水煎服,一日分两次给宝宝服用,连续服用五到七天。宝宝手足口病预防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手足口病使用。注意以上为三到六岁儿童使用的剂量,三岁以内是婴幼儿可减量服用,六岁以上儿童则可加量服用。

  宝宝手足口病的治疗方

  一般用于①对付出现皮肤疱疹的宝宝手足口病患儿可以适应苦参、野菊花、紫草、地肤子各三十克,加水三千毫升,煎至两千毫升,放凉至三十八度到三十五度,泡洗宝宝手足口病患儿的手足臀部十到十五分钟。②对付口咽部疱疹的宝宝手足口病患儿可以用西瓜霜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使用两次。③对付口疼牙龈肿的宝宝手足口病患儿可用板蓝 十克,黄芩、白藓皮各六克,双花三克,竹叶、薄荷各两克,煎水含漱即可。

  宝宝手足口病的食疗方

  对宝宝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食疗可以选用①红萝卜一 ,白茅 十五克,竹蔗一节,生苡仁十五克,每日使用一剂,煎水代茶饮。或者是②灯芯草五扎,蝉蜕三克,木棉花一朵,鸡骨草十克,瘦猪肉五十克,煲汤给患儿饮用。③荷叶粥食疗方,取用鲜荷叶两张,白米五十克,将荷叶切碎,煮粥吃即可。注意以上宝宝手足口病的食疗方均为三到六岁儿童一人份的剂量,但可 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手足口病#呕吐#发烧
阅读数 5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溃疡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合理治疗后多数可在1周内痊愈简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1]。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皮疹周围有炎症引起的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疼痒,皮疹恢复时结痂、留疤。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心跳加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等症状,甚至出现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血压降低或休克等严重症状。诊断依据[1]:临床诊断:好发于4~7月,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或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脑脊液、疱疹液或血清以及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或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疾病类型[1]: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1)重型(2)危重型是否具有传染性[3]?本病为国家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播[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怎么预防[2]?预防:重点是做好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儿童用品要做到定期消毒,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是否常见[1]?常见。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是否可以治愈[1,2]?可以治愈。轻症病例大多病情温和,具有自限性,水疱、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需入院严密观察,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并针对受累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如治疗或治疗及时,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查询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