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吃什么药好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三种。浅表性胃炎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伴有渗出物、出血,胃酸可高或稍低;肥厚性胃炎胃壁明显增厚,黏膜皱壁粗大肥厚,甚至有大小不等肉芽组织,胃分泌过高,局部有出血。

  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都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胃酸过多或减少,因此患者最好请医生用胃镜检查确诊后予以治疗。除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宜用制酸剂外,慢性胃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此外,尚有相关的中成药可供选用。

  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 此药进入人体后,可在炎症处或溃疡面形成一层薄膜,保护炎症或溃疡处的黏膜抵御胃酸的侵袭。此外,本品还能吸附胃蛋白酶及中和胃酸。用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其剂型最好选为硫糖铝混悬剂。

  枸橼酸铋钾 此药可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此药还能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增加黏蛋白分泌,促进前列腺素从黏膜释放,从而保护胃黏膜。另外,此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杀灭作用,可用于慢性胃炎及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烧灼感和反酸。

  胶体果胶铋 此药口服后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并能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增加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此外,此药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用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制酸剂

  制酸剂主要是H2受体抑制剂,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西咪替丁 每次口服0.2~0.4克,每12小时一次,也可以每次0.2克,每天3次,睡前加服一次。

  雷尼替丁 每次口服150毫克,每12小时一次。

  此类药物只适用于治疗胃酸分泌增多所引起的疾病,如部分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部分反流性食管炎等。对与胃酸分泌增加无关的疾病,如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胃肠痉挛、胃肠道寄生虫病等无显著疗效。同时,由于此类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比质子泵抑制剂差,因此,它们一般用于症状轻、非急性期或维持治疗,对那些有并发症如出血、梗阻的消化性溃疡病不宜作为首选。

  非处方中成药

  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为党参、附子(炙)、黄芪(炙)、肉桂、山药、肉苁蓉等,能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痛。特别适用于胃凉隐痛,空腹病重,喜温喜按,稍食痛轻,食欲不好,怕冷,吐清水者,此为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胃炎。成人一次3粒,一日2次。

  养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为党参、陈皮、山药、玄参、北沙参、干姜等,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者。

  胃舒冲剂 主要成分为苏梗、香附、香橼、佛手等。若患者表现为胃部胀痛,痛窜后背,气怒时痛更重,经常嗳气,大便不畅,最适宜用此药治疗。成人一次15克,1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可服1~3个疗程。

  以上就是慢性胃炎的用药介绍,详细内容可登陆39健康网在线咨询专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二维码-1
#慢性胃炎#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
阅读数 5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饮食规律人群的易发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治疗后易复发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振等简介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各种因素(如药物、酒精、感染、创伤、饮食等)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引发胃黏膜产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通常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1-5]。症状表现[1-4]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感,恶心,呕吐,食欲振。部分患者可能会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上腹部隐痛。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情况。诊断依据[1-4]如出现相关症状(上腹部疼痛,腹部胀满感,恶心,呕吐,食欲振等)且有相关病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压力过大、药物刺激、过量饮酒、受过创伤刺激、饮食规律等),可进行疑似诊断;在胃镜下观察到糜烂和/或出血病灶,可确诊。疾病类型[1]1.急性胃炎2.慢性胃炎3.特殊类型胃炎或胃病(1)腐蚀性胃炎(2)感染性胃炎①细菌感染②病毒感染(3)克罗恩病(4)嗜酸性粒细胞胃炎(5)淋巴细胞性胃炎(6)Ménétrier病(巨大胃黏膜肥厚症)是否具有传染性[1-4]?胃炎属于传染病。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引发的胃炎具有传染性外,其余胃炎具有传染性。对于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来说,由于幽门螺杆菌具有口-口/粪-口途径传播的特点,因此公筷及分餐制可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从而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胃炎发生。是否常见[3,4]?常见,但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是否可以治愈[1-4]?预后(治疗后疾病的改善或发展情况)取决于病因。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减轻,但复发很常见。所以,具体治疗效果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李俊霞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