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会折寿?专家称不靠谱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彤教授

  (通讯员 朱林)近日有报道称,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白天睡一小时或以上的英国成年人早死的几率提高了近三分之一。睡午觉真会折寿吗?我们请临床专家来点评一下,午睡到底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午睡好处多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彤教授说,他认真看了该份研究报告后认为研究结果不具备科学价值。欧美没有午睡习惯,他在美国两年也从未进行过午睡,在那里只有老弱病患才会午睡。一般来说,做这样的选题,必须随机选择健康人群分为两组,一组午睡,一组不午睡,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果才有意义。但这个研究的研究方法是只给午睡者发调查问卷,不午睡者不发。而欧美午睡者多半体衰,因此得出的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王彤教授进一步说,是否应该进行午睡,主要与国家、民族、文化、生活习惯有关,无所谓好坏。亚洲人向来有午睡的习惯与传统,他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并未发现午睡与早死之间的相关性,睡眠周期是由大脑控制的,人到午后开始自然犯困,证明了午休是自然睡眠周期的一个部分。“饥餐、渴饮、困睡”,人体养生本就应该顺天而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可能延长寿命。中国人的午睡习惯,也恰恰证明了午睡的好处。事实上,午睡是正常睡眠和清醒的生物节律的表现规律,是保持清醒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午睡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为按照中国目前的作息时间,一般人除去晚上睡眠以外的活动长达18小时,如果中间没有一定的休息的话,过度的疲劳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很容易引起猝死。有资料证明,在一些有午睡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其冠心病的发病率要比不午睡的国家低得多,这与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并使人体紧张度降低有关。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即将到来,夏天午睡片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更是护心法宝。所以,有人把午休比喻为最佳的“健康充电”,是有充分的道理的。

  也有专家认为,午睡已经逐渐演化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方式。最初,午睡可能只是人们为了躲避正午的烈日,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那时的人类是生活在暖热的地区,户外劳动是人们维持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午睡成为人们避免遭受热浪袭击的方法。

  午睡五不宜

  午睡好处多多,能缓解疲劳,使身体得到休息,恢复体力。但专家们也认为午睡的方式要讲究科学,以免利变成害。

  A.不宜过长。

  王彤教授说,午睡1小时为最好。一般人若睡80-100分钟后,便由浅睡眠转入深睡眠,这时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加深,脑的血量相对减少,体内的代谢过程逐渐转慢。若在此时醒来,就会感到全身不舒服而更感疲倦,头沉头晕,肢体不听指挥。这是因为大脑皮质还未立即解除抑制状态,大脑出现暂时的供血不足,自主神经紊乱所致,这种不适的状态短则十几分钟,长则数个小时才能消失。另外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由于睡眠时间过长,醒来时往往经过几番挣扎,大汗淋淋、心跳加快,好像受惊了一样,有时甚至还有产生危险的可能性。尤其是老人家,睡眠时间短,如果白天睡得过多,晚上容易睡不着。

  B. 不宜过饱。

  虽然谚语说午餐要吃得像个王子,但对有午睡习惯的人而言,午餐吃得过饱并不适宜。因为过饱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而过于油腻的食物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冠状动脉病变;很多人习惯午饭后就睡,这时胃刚被食物充满,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马上入睡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午饭后休息十多分钟左右才开始午睡。

  C.不宜趴睡。

  王彤教授说,趴着睡觉会使眼球受到压迫,午睡后通常会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长期如此,会造成眼压过高,眼球胀大,眼轴增长,形成高度近视,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趴着睡时间长,手臂和脸部都会受到压迫,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睡醒后容易感觉手臂、脸部发麻,甚至酸痛,时间长了会演变成局部性神经麻痹或脸部变形。另外,趴睡的姿势使颈部前倾与颈椎正常的生理弯曲相反,时间长了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引发颈椎病

  D.不宜枕手。

  也有人午睡时图省事,不用枕头,而喜欢头枕着手,或扬起手臂放在头的两侧,王彤教授说,这对健康也是有害的。临床实验证明,睡觉时高抬双臂,由于肌肉的牵拉,横膈膜产生移位,使腹压增高。特别是睡前进食过饱者、老年人、以及妊娠后期的妇女,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长时间双手高举过头睡眠,会造成对“返流防止机构”的刺激,一旦这种机构的功能被削弱或破坏,就会引起食物连同消化液返流入食管,使管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造成返流性食管炎。此外,高举双臂睡觉,还会使肋间外肌、膈肌、腹臂肌和胸廓的前后肌不能自然回拉与舒张,影响肺部的自然呼吸,会造成胸闷、乏力。因此,午睡不应高抬手臂。

  E.不宜过冷。

  有人喜欢随地找个地方小憩,如草地上、树荫下、走廊间,甚至水泥地板上,就地躺下就睡,殊不知这样的地方往往容易着凉,重者感冒,轻者醒后感觉不适。尤其是不要睡在正对空调的方向,因为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关节疼痛、肌肉尤其是背部肌肉酸痛,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面瘫。一般来说,睡眠温度在20—23摄氏度之间最为适宜,夏季的话则在25—28摄氏度之间,相对温度在50%—70%左右。

  正确的午睡方式

  1、 最好仰卧或侧卧

  正确午睡的睡姿,原则是不压迫内脏器官,这样才有利于休息,像伏案而睡这种睡姿是直接否决的。建议采取仰卧位或右侧位睡姿,这对身体最好。而办公室白领午睡最好能睡床上或沙发上,若条件不允许,可以准备一个旅行用的充气颈枕,午睡时套在脖子上,再找一个有靠背的椅子,放松地坐着便可享受午睡了。

  2、注意保暖勿受凉

  不要以为午睡时间短,就可以忽略午睡保暖的步骤。王彤教授说,人在入睡后肌肉松弛、毛细血管扩张,汗孔张大,保暖不当容易患感冒或其他疾病。所以午睡时要注意免受风寒,除了避免在空调、电扇直接吹向身体的地方睡觉,最好能在身上盖张小毯子以保证睡眠时的温暖。

  3、散步揉肚少不了

  对很多上班一族来说,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是争分夺秒的,但时间再宝贵,吃完饭也要散散步,揉揉肚,活动一下筋骨,等胃部的饱胀感消除后再躺下休息。

  4、醒后要有缓冲时间

  一般午睡后,人在初醒时会有些许恍惚感,此时不要着急马上工作,尤其是复杂或有危险性的工作。最好先喝一杯水,清醒一下后再投入工作。

  王彤教授建议说,对于中国目前普遍的工作时间来说,午睡是个好习惯,建议午休时劳动者们都躺一下,即使没有睡着也是一种放松。躺下是对身心的短暂调整,就算有五分钟、十分钟的短暂睡眠,都能让下午精力充沛。

  小知识:解析午睡全过程

  6分钟:记忆开始增强。一项德国的研究发现,6分钟的睡眠即可以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因为这么长的时间,已经足够大脑将短期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进而腾出更多的“空间”盛装新知识了。

  20—30分钟:最佳午睡时间。美国太空总署科学家发现,午睡24分钟,即可使工作表现提高34%,头脑的整体灵敏度提高54%。此外,这个时长还有助于减缓心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英国卡皮奥南丁格尔医院睡眠治疗师纳瑞娜·瑞姆拉罕说:“即使你没有真的睡着,只要躺下,放松大脑,就会有好处。”20分钟的类似瑜伽最后的冥想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40分钟:如果你前一天晚上没睡好,白天工作又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那么一次40分钟的午睡,可以让你进入浅睡眠状态,帮你给大脑充电。此外,每天午睡45分钟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并帮助调节免疫系统,提高身体体质。如果要睡40—45分钟,最好定个闹钟。因为午睡超过45分钟,会进入深度睡眠,容易因“睡眠惯性”导致醒后身体疲惫、迷迷糊糊。

  90分钟: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一个半小时的睡眠可以让你睡足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进入深度睡眠,修复身体。加州大学的马修·沃克博士在研究后发现,90分钟的午睡,可以对身体进行一次很好的修复。

#睡眠#猝死#冠心病#感冒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飞沫传播常见病,表现为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并发肺炎、休克而致命简介乙型流感,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伴头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临床症状以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表现为主,单纯型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可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胃肠型以腹痛、腹泻、呕吐症状为主,肺炎型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中毒型可有全身毒血症、神经系统受损、心血管系统受损等表现。主要通过接触及飞沫传播,传染性强,轻症患者病程短,常呈自限性,有的患者需进行药物治疗,本病多数可以治愈。部分患者治疗也可自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周期为1~2周,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应该引起重视,以免引起肺炎、心脏损伤、休克等。症状表现:乙型流感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有咳嗽、流涕、鼻塞、发热、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下降、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如乙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乙型流感和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乙型流感有哪些类型?乙型流感根据的临床症状分为:1.单纯型2.胃肠型3.肺炎型4.中毒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乙型流感的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其次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此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怎么预防?养好良好的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习惯,经常接触的东西进行清洁消毒,应少去人群集聚的地方,避免接触传染源。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应该佩戴口罩。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具体流行病学统计数据。主要患病人群是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否可以治愈?本病多数患者可以治愈。部分患者治疗也可自愈,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一般需手术治疗。如果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可能引起肺炎、心脏损伤、休克等。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珍珍主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