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期:手上长肉刺要不要拔?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871600_631x80_001

  肉刺,又曰倒裂刺,常长在指甲周围,不痛也不痒,算不上啥大毛病。每到秋冬季节,寡人手指上就总会“如约”冒出些肉刺,非常影响美观!往往看的不顺眼了,便果断强行“干掉”!可这一“招惹”更惨了:疼得哇哇叫不说,事后还可能会红肿、出血……怎么办呢?手上的肉刺到底要不要拔呢?本期寡人来纠结这个话题。

  本期话题:手上长肉刺要不要拔?(精装版健康纠结)

  本期出场人物:寡人的娘、豆zi妹、Vivi童鞋,徐文兵

  手上长肉刺了,你会怎么处理呢?寡人肯定是手痒型的了——直接手撕,其后果可想而知。而儿时,寡人的娘会拿个“笨拙”的大剪刀给寡人清理肉刺,可不知是剪刀太大还是寡人的手太小,往往会剩一点儿肉刺在手指上“嚣张”,淘气时更容易疼得哇哇叫。不过,豆zi妹的方法可谓“享受”——嘴啃,无论是指甲还是肉刺,她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儿!Vivi童鞋呢,更是豪放范儿——放任不管,不就是一点儿皮而已嘛……正可谓,处理肉刺,各有“高招”!估计乡亲们也都有“独门秘诀”。不过,寡人更关心的是,哪种处理方式更利健康呢?

   ■  何谓“肉刺”?

  肉刺,其实是一种浅表的皮肤损伤,医学上名曰“逆剥”。它一般长在指甲旁边,常因肌肤太干燥,与局部摩擦,角质层有裂纹、习惯性咬指甲所致。若长肉刺很久了仍不愈合,这或是机体缺乏维生素的征兆。

  一般来说,你不“惹”它便“相安无事”,否则会有疼痛或继而引发感染。秋冬季节气候干燥,肉刺极易“露面”,另外,像豆zi妹这种“啃手族”,或职业性因素引起外伤,手经常浸水与干燥交替者、皮肤干燥者,更容易受到肉刺的“光顾”!

   ■  肉刺要不要拔?

  所谓“十指连心”,手指末端末梢神经丰富,对疼痛感极为敏感。SO,手指上的小小肉刺,轻易“招惹”不得!那么,如何处理肉刺呢?

  学Vivi童鞋“放任不管”?可生活中难免的“磕磕碰碰”,总会让你的手指遭殃,洗澡、洗衣服等面临各种刺激,其疼痛程度绝对不亚于你主动“招惹”它!而“放任不管”的结果往往是让这种“浅表皮肤损伤”周期更长,继而更易引发感染甚至更严重的伤害。那,还是学寡人的“手撕”法?可有经验的乡亲都知道,随便拔撕肉刺,一个不留神……直接引起皮肤创口扩大,流血、红肿不说,还很容易增加皮肤感染甲沟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因而“拔”、“撕”肉刺也不靠谱!

  徐文兵说,肉刺肯定要及时处理,但避免伤及周围“无辜”的皮肤组织,清除还需有方!

   ■  如何正确处理肉刺?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用指甲刀将肉刺齐根“定点清除”!当然,为了处理得更好,你可以这样操作:用水浸泡有倒刺的手,等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后,再用小剪刀将其剪掉,然后抹护手霜。或用含维生素E的营养油按摩指甲四周及指关节,也可去除倒刺及软化粗皮。

   ■  寡人纠结的结果:

  肉刺虽小,却也轻易“招惹”不得!秋冬季气候干燥,不少乡亲们的手指上都长了肉刺,“放任不理”或是直接用手、嘴将其清除都很“危险”!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用指甲刀将肉刺齐根“定点清除”,同时注意手部保养!

  肉刺处理的TIPS:

  1、不要揭下或咬掉倒刺,这可能会导致皮肤撕裂和感染。

  2、用锋利且清洁的指甲剪整齐地剪掉倒刺。

  3、每次洗完手后都立即使用护手霜涂抹均匀。

  4、爱护角质层。

  往期话题:洗脸要不要用毛巾?

            人为什么会打嗝

            月牙与健康有关?

#运动急救#甲沟炎
阅读数 1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指(趾)甲近端或(和)两侧甲沟发炎重者并发化脓性指(趾)炎、甲床损伤、骨髓炎可治愈,采用局部和(或)全身治疗简介甲沟炎,是指(趾)甲近端、两侧缘皱襞(甲沟)及周边组织因细菌感染等因素,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现为指(趾)甲周围软组织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疼痛。分为急性甲沟炎和慢性甲沟炎,急性甲沟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慢性甲沟炎,多由急性甲沟炎治疗及时,或与刺激物等反复接触引起。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指(趾)甲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疼痛),严重时表现为伴有疼痛的化脓性感染。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即指(趾)甲周围软组织发红、肿胀、局部温度升高、疼痛,出现化脓性感染时,按压化脓区有波动感。甲沟炎有哪些类型?急性甲沟炎慢性甲沟炎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常见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慢性甲沟炎治疗周期较长。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黄青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