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社会康复助伤员康复
如今,汶川地震已过去五年,四川人民在经历了悲痛和重建之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然而,在关注重建工作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地震幸存者的康复之路。
地震给四川省带来了约5万名残疾人,其中大部分地震伤员经过抢救治疗后回归家庭和社会。那么,他们的康复之路是如何走来的呢?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康复科的社工郑强与汶川地震伤员小赵在线通话中。
小赵在地震中失去了走路的能力,曾一度对未来感到绝望。但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的“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帮助下,她重拾信心,并成为了成都残联击剑运动员,在多个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奖牌。
地震发生后,四川的医疗服务主要集中在医疗救援上,职业社会康复在当地还处于空白阶段。许多地震伤员经过医疗康复后恢复了大部分身体机能,但难以找到工作,生活困难。职业康复通过训练、辅导和支持等手段提升工伤职工的职业劳动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社会治疗科的郑强介绍,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为地震伤员提供家庭康复指导,提供伤后职业社会康复服务,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香港工人健康中心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帮助地震伤员进行康复治疗,许多伤员由此顺利回归社会。“地震伤员职业社会康复项目”将职业社会康复理念带入四川,促进了地震伤员走进社会。
“职业社会康复”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康复体系,让地震伤员出院后仍能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出院后,还将进行跟踪服务,提供心理康复帮助,直到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小赵在出院后因为害怕极少外出,在了解情况后,郑强等对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她适应外出活动。现在,她可以完全融入社会,自主独立生活已不成问题。
“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的理念应该被更多人了解,让大家在关注疾病治疗的同时,加大对职业社会能力康复的关注,让各类残疾人更好地重建生活,重返工作岗位,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