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大学进化新知:群居直接源于独居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智慧医疗先锋者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从独居到群居的转变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最近,来自奥克兰大学的Q.Atkinson博士、牛津大学的S.Shultz和C.Opie博士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转变背后的奥秘。他们发现,人类原始祖先由独居向群居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它们能够更好地抵御捕食者,并逐渐适应了全天候的生活。

  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的群居生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以往的观点认为,社会行为从形单影只到结对相伴,再到雄性社会(harem),再到群居群落,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然而,Atkinson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原始树栖家庭并非经过这些中间阶段,而是直接从独居转变为群居生活。与原始灵长类的群体相比,现代群体的稳定性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独居转变为群居以及夜间生活转变为全天候作息是同时发生的,这表明群居生活带来的抵御捕食者的好处使得原始灵长类动物可以放心大胆地改变作息时间。

  人类及其近亲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都被划归于群居动物,尽管大猩猩有时也会表现出雄性社会的特征。独居转变为群居生活发生在5200万年前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此后哺乳动物的其他分支也开始向群居生活转变,并且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由群居转变为成对生活的哺乳动物并没有再回归群居生活,而雄性社会与群居生活之间则可以来回变化。研究显示,由成对生活转向雄性社会从未发生,反之亦然。

  Atkinson博士解释说,他们的研究是基于现代灵长类的行为及其进化关系进行的。这类似于你想知道你的红头发究竟来源于何处,你必须研究你的所有亲属及家庭谱系。探讨灵长类的社会行为非常有意思,因为正是社会行为可以区别我们与其他类群。不过,行为不会成为化石,因此,进化树是此项研究的唯一途径。

  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独居到群居生活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抵御捕食者,还促进了人类适应全天候生活的能力。这项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进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