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如何预防及诊断?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
秒懂健康
分享健康分享爱

  从10月10日至13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对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乐善大街及周边的2847名居民进行排查,发现3例疑似登革热,这是今年广州发生的首宗本地登革热疫情。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预防

  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使用药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污染性,也可以考虑使用物理性的防蚊工具,如防蚊纱窗,防蚊纱门,防蚊纱网等,效果也很不错。

  在冬天的时候不要因为冷而把热气开得太足,因为这时候室外很冷,蚊子也一样取暖,就往室内钻,然后繁殖。 

  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

  登革热的诊断

  1、发生大量高热病例

  流行病学资料 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

  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3、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指数超过50者为阳性。

  (三)病毒分类 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新生(1~3日龄)小白鼠脑内、猴肾细胞株或白纹伊蚊胸肌内分离病毒,第1病日阳性率可达40%,以后逐渐减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离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用C6/36细胞培养第2代分离材料作为病毒红细胞凝集素进行病毒分型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做为补体结合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分型,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黄热病等相鉴别。

    

#登革热#其他传染病#出血倾向#发热
阅读数 7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皮疹、发热、骨胳酸痛、甚至出血和休克等症状传播迅猛、人群普遍易感,重症类型死亡率高对症治疗可痊愈,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简介登革热(denguefever,DF)是登革病毒(denguevirus,DENV)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发热、畏寒、腹痛、呕吐、胸闷、心悸、头晕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等症状。轻者通过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即可痊愈,重者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也可痊愈[1,2]。症状表现[2]: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发热、畏寒、腹痛、呕吐、胸闷、心悸、头晕、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尿,黄疸等症状。诊断依据[2]:登革热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的诊断:对于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若出现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即可断定为登革热。重症登革热的诊断:重症登革热的诊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②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到等;③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IU/L)、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疾病类型[2]: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3]?是,国家乙类传染病。通过什么方式传染?怎么预防[2,3]?传染源主要是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登革热主要预防措施包括:(1)登革热的重要预防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即防蚊灭蚊;(2)此外,还应做好个人防护,譬如穿长袖衣裤或使用防蚊驱蚊剂等;(3)同时及早发现病情并对患者实行防蚊隔离措施尤其重要。(4)我国目前尚登革热疫苗可用。是否常见[1-3]?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虫媒病毒病,每年约有3.9亿人次感染登革病毒,其中70%的病例来自亚太地区。2019年再次出现全球登革热大规模暴发。登革热在过去的50年间发病率增加了30倍。据WHO(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口面临登革热感染风险,每年WHO各成员国报告的病例数高达320万。中国报告病例数仅次于2014年的登革热大暴发,有研究预估中国会有超过10亿居民受到登革热的影响。是否可以治愈[1,2]?是一种可治愈、可控制的疾病。轻者通过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即可退热及症状缓解并逐渐痊愈;重者给予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也可痊愈。是否遗传[1-3]?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分享健康分享爱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