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亲后竟得“接吻病”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前日,湖南卫视官方微博发布的一条消息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微博转载率极高。

  这则微博是湖南卫视《播报多看点》栏目报道的一则新闻:武汉的魏女士很疼爱自己半岁的宝宝,每天都要抱着宝宝嘴对嘴亲上好几遍。但最近宝宝突然发起了高烧怎么也退不下来,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妈妈的亲吻让小宝宝得上了“接吻病”。

  “接吻病”?面对白白嫩嫩的小宝宝,许多父母或亲人朋友都会忍不住亲一口,可是这种表示热情的小举动竟然会让宝宝的病?这让许多家长都忧心不已?到底什么是接吻病?接吻病对于宝宝来说严不严重呢?

  “接吻病”真实的名称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接吻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常见病,症状类似感冒——发烧、食欲丧失、疲倦、淋巴腺肿大等,医学全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了接吻外,该病最多见的传播途径还是人们平时近距离的交谈,以及分享食物与细碎唾液在空中传播。

  之所以会在婴儿众多见,是因为刚出生的小宝宝,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免疫力比较低,

  “接吻病“常被误诊 容易被当成感冒

  专家介绍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被俗称为“接吻病”,正是因为该病由口咽分泌物经密切接触,比如亲吻,而感染病毒。

  这种病治疗效果很好,但常常被误诊。他解释道,这是因为,患上该病后,患者有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黏膜疹等主要症状,发热、咽炎这容易会让人以为感冒了,而咽炎、皮肤黏膜疹就连医师也一时难以区分,容易看成疱疹病毒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

  其实,也有一些症状帮助区分。翁志强说,接吻病患者的口腔的腭黏膜、颊黏膜,会出现点状成簇性出血样小红点,也可发生到牙龈。随后,躯体皮肤可以出现小红丘疹或靶心样丘疹损害。“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发热,发现口腔黏膜出疹而引起医生注意,最后诊断出该病的。”

  接吻病的症状跟感冒特别像,特别是发烧、咽峡炎是两者的共同症状,但接吻病有其特殊症状,如后脑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可以在相关部位摸到肿大的感觉)。

  如果你出现上述症状,就别单纯地以为是感冒了,而应做检查,看是否为“接吻病”。

  身体不舒服,就别玩“亲亲”

  从名字看,这是一个很成年人的疾病,从流行病学上看,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成人也可发生。翁志强介绍道,EB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地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与带病毒者有唾液直接接触最易感染上该病。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热情一吻,情侣之间的亲吻是否都变得不再安全呢?其实,不用太担心,但基本的卫生还得注意。

  “封杀”接吻当然不现实。,接吻病可以说防不胜防,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曾经隐形感染过,身体内携带着这种病毒,而具备传染给他人的能力。但没必要因噎废食从此抗拒亲吻。只不过,无论患有何种疾病,当本人有发烧、感染、咽喉痛、发炎等症状时,口腔卫生差时还是“封口”为好,别跟人亲吻及分享同一样食物,免得传播疾病。吃饭用公筷,也是预防病毒传播的好方法。翁志强则认为,从预防医学角度来看,是不支持社会上的各种拼耐力的接吻比赛的。

  即使染上该病也不用担心,接吻病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恢复和愈后较好,一般几周就能康复,且急性发作过一次就不会再发作。

    

#其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阅读数 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症状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等是与病毒感染相关的传染病,病程短多数可自愈,少数发生严重并发症时可致死简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性的急性自限性疾病,常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病程短、病情较轻,大部分患者可自愈,法自愈者经药物治疗可治愈[1]。症状表现[1]: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病情严重者,可伴有扁桃体、肝、脾肿大等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关节、肌肉时可表现出同的临床症状。诊断依据[1-2]:具有发热、咽峡炎、扁桃体增大、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及皮疹等临床症状;外周血涂片: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血清学检查:血清EB病毒IgM(免疫球蛋白M)抗体效价4倍以上;具备1中任意3项临床症状,且具备2或3中任意一项即可初步确诊。疾病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染[3]?传染源:人是EB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或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经口密切接触传播,飞沫、输血也可传播;怎么预防[3]?通过预防EB病毒感染:进行呼吸道隔离(如佩戴口罩等),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要严格消毒,佩戴口罩;接种EB病毒疫苗可以有效的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是否常见[3]?本病在临床上少见,常见于儿童,成人多见于艾滋病患者等少数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发病以15~30岁人群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病分布全世界,全年均可发生。稍多见于秋冬季。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是否可以治愈[1]?本病可以治愈,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痊愈,预后良好。但如果病情有得到有效控制,可导致泌尿、呼吸、循环、中枢神经、血液系统及皮肤关节肌肉一定程度的功能损害,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否遗传?否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