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离我们有多远
1945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成功爆炸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核时代。回顾历史,核能的发现和应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早在1939年,德国科学家就已经成功实现了原子分裂实验。二战前夕,一些移居美国的科学家担心德国会抢先制造原子弹,于是推举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加强研究。罗斯福总统采纳了建议,成立了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1942年,美国启动了“曼哈顿计划”,全面负责研制原子弹。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其威力相当于1500-2000吨TNT炸药。
核能的发现和应用离不开早期科学家的探索。1902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转换公式。20多年后,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核能源开始进入军事领域。
二战期间,原子弹的诞生引发了核能的广泛应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纷纷开展核能研究。二战结束后,科技人员开始致力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使核能造福于人类。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标志着核能进入了民用领域。
核能的利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帮助。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污染物,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燃料成本低廉,运输方便。此外,核能的利用对国防力量也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在核能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核动力、核能发电、核裂变反应堆研究等。
然而,核能的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核辐射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担忧。了解核辐射的原理和防护措施,对于保障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核辐射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α射线穿透力弱,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穿透力较强,照射皮肤后会造成烧伤;γ射线穿透力最强,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
不同剂量的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为2-4毫西弗。一次小于100毫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一次1000-2000毫西弗的辐射,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一次4000毫西弗以上的辐射,可能会致死。
胎儿、儿童、青少年和老人对核辐射的敏感性不同。胎儿细胞分裂最快,辐射影响最明显;儿童受辐射后,患甲状腺癌的概率较高;青少年和老人对核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在受到核辐射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立即更换衣物,淋浴,撤离辐射区域,关闭门窗,避免使用电话等。在辐射暴露后,可服用碘化钾降低患癌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