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亲切地称呼孩子为“宝宝”、“心肝宝贝”等昵称。这些昵称虽然充满爱意,但心理专家指出,过度使用昵称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在儿童娱乐场所、幼儿园门口,我们常常听到“宝宝”的称呼声。家长们出于对孩子的喜爱,习惯性地使用这些昵称。然而,这些昵称大多产生于婴儿期,其作用类似于无形的“奶嘴”,用于抚慰婴儿的心灵。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些昵称应该逐渐被淘汰。
当孩子开始学会奔跑、生活自理,尤其是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家长应该适时改口,称呼孩子的真实姓名。这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确使用称呼:
1. 在孩子的转折期适时改口
例如,在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上学,或假期旅游中,这些都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个时候,孩子将面临在全新的环境与陌生的同伴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家长在这个时候改称孩子的大名,有助于孩子成长意识的觉醒,增添他们步入社会的勇气和自信心。
2. 在新学年开始时进行教育
例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新学年意味着孩子升入新的年级。孩子会感觉自己不再是小朋友了,学校也会在不同的年级增设一些家务技能课程和感恩父母的活动。如果父母仍旧“宝宝”地叫着,就会抵消学校教育带来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跟上孩子成长和学校教育的节奏,在称呼上明示或暗示孩子:他的身份不同了,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3. 利用孩子们的理想志愿代替昵称
孩子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或者在作文、日记中,总会流露自己长大以后的梦想、理想。幽默的父母不妨就以孩子的理想代替昵称,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对于长大想当警察的孩子,家长可以戏称“王警察”,对于想当医生的孩子称为“李医生”,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可以称为“张教授”……每一种职业都有一种或多种职业精神,如警察的胆大心细、勇敢奉献;科学家的认真专一、思考创新;医生的细心耐心、慈悲为怀等等。这些都可能随着称呼强化孩子长大的意识,为孩子的行为树立良好的样板。
4.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例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同时,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学会合作和分享。
5.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

文章 宝宝怎么样避免糖尿病


药事通
文章 糖尿病刘芬医生怎么样


疾病解码者
文章 王燕医生糖尿病怎么样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糖尿病医生金玲怎么样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怎么样给孩子戒糖尿病?关注遗传因素与早期检查


老年健康守护者
文章 晓江医生糖尿病怎么样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内科李医生糖尿病怎么样


医疗故事汇
文章 糖尿病医生王小春怎么样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王医生中医糖尿病怎么样


癌症防治先锋
文章 雅培糖尿病奶粉怎么样?


医疗新知速递
孩子免疫力低,想知道如何提高免疫力,是否有益生菌可以帮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35
八岁男孩口臭两年,饮食正常,求医生建议。
就诊科室:营养科
总交流次数:48
8岁男孩缺钙,想知道如何补充维生素D。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0

倪征
副主任医师
小儿保健科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吴留敏
主治医师
小儿保健科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赵嵬
副主任医师
小儿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