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模式”:医改让百姓得实惠
今年是医改三年重点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厦门2011年医改工作会议上获悉,“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今年医改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厦门在医改的道路上积极探索,5项重点改革已提前完成4项,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厦门模式”、“厦门经验”,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

看得上病 探索全新就医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市向卫生部门拨款近40亿元,公立医院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市城乡居民。
我市于2008年实施医疗重组,由三级医院直接举办岛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介绍,今年我市将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重新合并,回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近日,我市专门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基层卫生服务条例》,以立法形式进一步推动社区、农村等基层卫生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厦门在促进民营医院健康规范发展、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方面已做出积极尝试。目前,多种所有制办医格局已初步形成。
厦门共有医疗机构1400多家,除了近50家公立医疗机构之外,均为非公医疗机构。黄如欣透露,今年我市还将鼓励社会资本在岛内发展高端医疗产业。
看得起病 率先实现全民 医保
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保制度,被誉为医保“厦门模式”,向全国推介。我市积极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采取医保报销政策,引导群众“小病进社区”。
今年,我市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成年人和大学生四项基本医保制度整合统一,实行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2009年2月,由市卫生局主持研发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正式启用,这是我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我市将医保目录甲类用药和非医保目录常用药的中标价加成率下调5%,年让利患者约2500万元,切实减轻患者负担。
看得好病 大力推行“三名战略”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大力推行“三名战略”(即名院、名科、名医),医疗实力显著增强,对大病、疑难重症的诊治技术显著提高,区域影响力也日益凸显,吸引了不少外地病人来厦就医。
今年我市将组建厦门市公立医院发展管理中心,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通过管办分开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推出贴心举措
为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全市各公立医院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务措施。各医院积极开展优质护理,试行“无陪护病房”。
聚焦
7月1日起,城乡居民医保每人年缴80元,筹资标准统一调整,政府补助每人每年300元。
记者昨日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7月1日起,全市将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不再区别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未成年人及大学生参保身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380元,其中政府补助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300元,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80元。
据统计,截至3月底,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235.43万人,其中职工参保145.36万人,城乡居民参保90.07万人,扣除铁路、电力行业职工参加省医保统筹外,我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
同时,为了推进我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去年7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若干意见》,自去年8月1日起,参保职工门诊医疗费在社会统筹医疗基金起付标准内,参保城乡居民门诊医药费累计不满1000元的部分,在38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使用不超过500元的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报销,并可用于抵付门诊起付标准。这项惠民政策覆盖了全市71万参保职工和47万参保城乡居民。
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市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医人数、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费用显著增加,参保人员门诊平均医疗费用同比下降。
同步
不用请 护工 , 护士 为您全包了
我市 三甲医院 年内全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
病人的吃喝拉撒全由护士负责,全程都不再需要家属和自聘护工陪伴。”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的工作人员昨日向市政协委员介绍道。昨日,市政协副主席陈昌生带领部分政协委员视察市第一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3月,市第一医院与全国另外71家医院被卫生部确定为“优质护理服务”重点联系医院,厦门是全国16个试点城市之一。年内,厦门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将全面推行这项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