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患者该如何决定放疗时间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
秒懂健康
首席健康管家

作者:毕新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我国肿瘤专科医院的权威,其腹部外科毕新宇、荣维淇两位专家在做客39健康网名医在线栏目时,就网友比较关心的直肠癌放疗的时间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毕新宇、荣维淇两位专家说,直肠癌的放疗时间应该在手术前,还是手术后,要 据患者的个人情况而定,放疗时间与手术时间的前后顺序,对疾病的治疗略有影响。

  直肠癌患者先放疗后手术,好处在于放疗可以使原有的病灶缩小,给手术降低难度,保留肛门的机会有所增加。同时,也可以让患者对化疗方案和效果有所认识和了解,还能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缺点在于可能会延长手术等待的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此外,因为放疗对身体免疫功能有所损伤,因而,术前放疗可能会造成极小部分肿瘤细胞向其他脏器转移。

  如果患者先手术后放疗,医生可以 据手术过程中的探查结果以及术后病理诊断对病灶实施比较精确的放疗,但手术操作可能使小肠等粘连,放疗时可能会令其损伤。

  应该在术前放疗还是术后放疗,患者需要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与医生进行详细讨论,充分考虑医生建议后再作出决定。

  毕新宇答网友问

  网友问题:直肠癌术后早期无转移,但时常低热,应该怎么办?

  毕新宇答疑:您可以行血常规检测,若白细胞正常,可以观察,多饮水。白细胞异常则需要抗炎治疗,并进一步检查感染部位。通常直肠癌术后容易出现感染的部位包括盆腔、伤口、泌尿系统等。

  网友问题:直肠癌术后复发肺部转移,复发后做了4次化疗,如何判定肺部的转移灶有所控制?是否有别的方法控制肺部的情况,化疗兼中药吗?有别的治疗措施吗?比如靶向?

  毕新宇答疑:目前患者直肠癌术后复发且有远处转移,经过多疗程治疗病情较为复杂,下一步治疗需综合结合目前原发灶及转移灶情况,及病人的身体状况,建议带最近的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到肿瘤专科医院就诊。最好有外科、化疗科、放疗科、诊断科等多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治疗团队共同讨论下一步方案。

  荣维淇答网友问

  网友问题:2010年直肠癌开刀,今年一直吃中药加西药,但癌胚抗原指数每次的数值都增加分别为:1.74、 36.93、59.2、75肝部有硬块,但肝功能报告是好的,大便情况良好,脸色好,请问这种情况该怎么治疗?

  荣维淇答疑:直肠癌术后是否行了放疗化疗?建议您行胸部及腹盆的检查,以除外复发的可能,如果尚不能明确原因,但同时CEA仍旧持续性升高,建议您行PET-CT,并 据结果决定进一步的治疗。谢谢!

  网友问题:直肠癌手术低位保肛后吻合口漏疼痛难忍,一天解便8-9次,肛门里面疼痛,小腹也疼(判断吻合口处水肿)。消炎后好几天,又复发。出院8个月消炎药不能停。有什么办法把吻合口处漏洞补一下。

  荣维淇答疑:首先请您明确是否存在直肠吻合口漏?从您描述的症状上讲,不能明确您存在吻合口漏,建议您做一个盆腔CT,结肠镜,以明确是否存在直肠吻合口漏。通常低位保肛手术后,存在大便次数多,肛门会阴部不适的感觉,在通过盆腔CT、结肠镜排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建议首先通过饮食调整改善症状,其次肛门可用痔疮栓、坐浴等方法,若症状缓解不明显,可综合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谢谢!

#病因#痔疮#手术#直肠恶性肿瘤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有健康问题,立即提问
3元提问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并发肛门肿瘤脱出和远处转移。早期手术治疗,晚期辅助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简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少见且预后较差的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临床上极易误诊,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肛管直肠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及便秘的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肛门肿瘤脱出和远处转移,该病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辅助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该病恶性程度高且转移早,预后较差,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只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肛门直肠出血、肛周肿块及肛管直肠刺激症状。诊断依据:依据患者典型的肛门直肠出血以及肛周肿块的表现,联合盆腔CT可初步观察到肿瘤出现的位置及大小,加之病理学检查确定黑色素瘤细胞,可以综合明确诊断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否,本病是一种罕见病,好发人群为黑色素瘤家族史患者,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多发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多在60岁左右[1]。是否可以治愈?该病易治愈,多转移早且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采取手术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秒懂健康·首席健康管家陈哲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