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第一周喂奶次数不宜过多
英国伦敦大学ThomasCoram研究所James-Roberts等报告,出生后第一周喂奶次数过多,可增加12周龄婴儿夜间睡眠障碍发生率,采取一些非常简单的措施可预防其发生。

出生第一周喂奶次数不宜过多
James-Roberts指出,婴儿夜间不睡哭闹,父母常常不得不带孩子去看病。在生后12周,至少有1/3的婴儿夜间睡眠不好。
James-Roberts等对316名新生儿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出生后一周导致夜间睡眠不好的危险因素。James-Roberts等将睡眠障碍高危新生儿随机分二组,一组新生儿采取预防措施,即扩大昼夜环境之间的差异:减少夜间光和其他因素对婴儿的打扰;在夜间让婴儿睡在婴儿床内,尽可能不喂也不抱;只要发育正常,从出生第3周开始,夜间婴儿醒来后喂奶时间逐渐往后推延。
结果显示,出生后第一周内,24小时喂奶次数>11次的婴儿,12周龄夜间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7倍。在12周龄,观察组82%婴儿夜间睡眠良好,而对照组只有61%。
James-Roberts等说:“婴儿夜间睡不好并不是病,以后也不会出现其他问题。”虽然有可能识别以后会出现睡眠障碍的婴儿,而且采取简单的预防措施也很有效,但James-Roberts等指出,某些预防措施是与目前采用的婴儿保育方法完全不同的。
#婴儿#哭闹#睡眠障碍
阅读数 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心理、药物、生活方式、疾病等可导致睡眠障碍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和睡眠节律紊乱可治愈,干预可导致更严重的躯体、精神疾病简介睡眠障碍,是指睡眠-清醒过程中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睡眠足、睡眠过度、入睡时间延迟、清醒时间提前、睡眠浅而易醒、白天嗜睡、睡眠-清醒周期紊乱及发生在睡眠时的其他功能障碍等。通常伴有疲劳、焦虑或抑郁,对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影响,睡眠的改善也会改善疲劳、情绪和生活质量。一般通过药物及心理治疗可以治愈。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诱发更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1]。症状表现[2]: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节律紊乱是睡眠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对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诊断依据[3]: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猝倒发作、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等相关临床症状。同病因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各有其诊断标准,通过多导睡眠图(PSG)、脑电图(EEG)、眼动图(EOG)、心电图(ECG)、肌电图(EMG)、呼吸监测、血氧饱和度、鼾声监测等检测患者睡眠指标,可相互鉴别,明确诊断。疾病类型[1]:失眠症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安腿综合征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5]?常见。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该病多始于青年(20~30岁),中年期后逐渐明显并发病增多,女性较男性更加常见。是否可以治愈[1]?可以治愈。患者可通过调整作息、心理疏导、自我调节、药物干预(依据症状同,可选用镇静催眠药、精神兴奋剂等药物对症治疗)、外科手术等方法完全治愈睡眠障碍,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否遗传[1]?多数睡眠障碍遗传性,部分睡眠障碍性疾病可有遗传倾向,如发作性睡病、宁腿综合征。是否在医保范围内?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0
0
0